撰文、攝影/Asuka Lee
採訪宜蘭的新住民時,我察覺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姊妹們會以「溪北」、「溪南」來稱呼自己的居住地,一開始我還聽不懂什麼是「溪北溪南」,後來經她們解釋才知曉「溪北」指的是蘭陽溪以北的頭城、宜蘭、員山、壯圍等地,「溪南」指的是蘭陽溪以南的羅東、冬山、五結、蘇澳等地。至於會有這樣的分法,是因為溪北有專門服務新移民的「善牧基金會宜蘭中心」定期幫姊妹們舉辦異國生活市集,溪南則沒有這樣的單位,使得溪南姊妹總是十分羨慕溪北姊妹擁有一個專屬市集來大展身手。
不過這情況在今年不一樣了,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主辦的「偶遇的人生:文化平權系列活動」分別在10月28日、10月29日及11月5日舉辦三場採訪志工分享會,特別的是這三場被冠以「漂浮的家」之名的活動,除了台灣採訪志工發表成果外,現場也同時舉辦三場地點不同的新移民市集,後兩場更特別舉辦在溪南地區,讓姊妹們透過販賣家鄉菜餚及商品,使在地民眾親身體驗何謂「漂浮的家」。
三場新移民市集裡,首先登場是10月28日晚上由善牧基金會宜蘭中心舉辦於員山鄉新移民服務據點的「好市成雙」異國生活市集(搭配「食」組採訪志工分享會),中心主任江沛儒解釋,考量到姊妹們平時生活忙碌,市集每兩星期舉辦一次,故取名為「好市成雙」,但每逢市集舉辦時姊妹們都會非常認真投入,也吸引眾多鄰近居民前來體驗異國文化。
10月28日晚上,善牧基金會宜蘭中心舉辦的「好市成雙」異國生活市集準時開張。
善牧基金會宜蘭中心主任江沛儒是舉辦異國生活市集的推手。
市集的跳蚤市場物美價廉,一開張就吸引鄰近的印尼看護跑來挖寶。
當晚市集一開張,陣陣食物香味率先從一個專賣越南河粉的攤位傳出,掌廚的是來自朔莊省的郭玉碧,她正與另一位越南姊妹合力烹煮招牌海鮮河粉。郭玉碧說,之前她曾經營過越南小吃店,後來一個人做覺得太累便收掉了,但難以忘懷掌廚的感覺,便趁異國生活市集「復出」展身手,笑說她只是來賣好玩、交朋友的,然而玉碧的好手藝絕不僅止於業餘水準,因為攤位早已被飢腸轆轆的饕客們大排長龍。
郭玉碧在攤位上努力烹煮準備要開賣的料理。
郭玉碧(左)手拿剛出爐的招牌海鮮河粉。
接著來到另一個標榜「印尼峇里島紀念品」的攤位,攤主黃美妮來自中爪哇省,她感性的說:「這個異國生活市集對我意義重大。」原來生性害羞的美妮嫁來台灣後不敢出門,長期在家照顧四個孩子,導致她個性越來越封閉,所幸在善牧人員鼓勵下她才鼓起勇氣參加市集,靠著與客人應對交談的磨練,才逐漸讓她走出人生陰影。
美妮透過住在峇里島的親戚幫忙,批發許多當地的精美紀念品來市集販售,「我知道台灣人很愛去峇里島玩,我讓大家不用出國就可以買到道地紀念品。」做生意做出興趣的美妮成為擺攤常客,不但連續出席三場新移民市集,宜蘭縣境內的各種大小文創市集也常見到她的蹤影。
黃美妮(左二)透過市集擺攤找回自信,走出過去封閉內向的生活。
美妮透過住在峇里島的親戚幫忙,批發許多當地紀念品來販售。
臨近入口處的兩個攤位,則是大陸姊妹的地盤,來自浙江省的張素芬戴著眼鏡,專注著烤香腸,「我賣的是家鄉口味的泡菜,搭配香腸夾著吃,味道一級棒!」此外攤位販賣的冬瓜茶、木耳露、百香果汁等飲料,也都是她自行栽種榨汁的有機飲品。廚藝在溪北十分出名的素芬,最近準備在移民署推薦之下創業開火鍋店,從小攤位躍升成為店家老闆娘。
另一位周莉來自「天府之國」四川省,現場販售她拿手的麻辣涼麵及手工黑糖薑片,口味自然都是四川人愛吃的辣;周莉在婆婆的鼓勵之下,於臉書開設「周媽媽手作黑糖薑片」專頁並自己栽種、製作、包裝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都一手包辦,期盼未來能透過網路通販打出一片天。
張素芬展示她自製的浙江泡菜及冬瓜茶。
周莉(右)在市集販售手工黑糖薑片,台灣老公也帶兒子前來幫忙。
善牧主辦的溪北市集落幕後,輪到溪南地區熱鬧起來,10月29日及11月5日兩天的市集取名為「『移』起來同樂:音樂x美食x東南亞市集」,前者舉辦於冬山車站底下的「粮心聚落」(搭配「婚」組採訪志工分享會),後者則舉辦於蘇澳鎮南安國中(搭配「家」組採訪志工分享會及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歲末聯歡活動);由於「粮心聚落」場有交通方便的優勢,逛市集的顧客多為鄰近居民,南安國中場的消費者則多為來參加聯歡活動的印尼及菲律賓漁工。
回到「粮心聚落」現場,身材豐腴的越南姊妹陳麗梅帶著開朗笑容招呼客人來品嚐她的手作越南甜點,「你一定沒看過越南女生像我這麼胖的啦,所以大家都說我長的比較像印尼人!」十分喜愛自嘲的麗梅總能逗得旁人哈哈大笑,彷彿有她在的地方就有歡樂,也將這份朝氣感染到每位擺攤的姊妹身上。
舉辦於「粮心聚落」的東南亞市集擁有交通優勢,吸引不少遊客停下腳步嚐鮮。
陳麗梅(右)擺攤總是帶著開朗笑容,顯得朝氣十足。
當天溪南地區最有號召力的印尼新住民黃燕妮,也有一個攤位販售髮飾,但這攤不是為她自己而擺的,燕妮說:「我是幫一位比較內向的印尼姊妹代售她製作的手工髮飾,如果業績很好,就能帶給她很大的信心。」這位沒現身的印尼姊妹未來計劃在羅東夜市創業賣手工髮飾,便委託燕妮來「試水溫」,熱情的她也以實際行動來給予同鄉最大的支持。
隔壁攤位的印尼姊妹林娜妮則顯得十分忙碌,身上穿著舞衣的她一邊忙著烹煮印尼牛肉丸、一邊準備要登台表演傳統舞蹈,來自東爪哇省的娜妮平常的工作是幫人做清潔打掃,少有展現廚藝的機會,難得今天有這場新移民市集可以讓她「玩」的十分盡興,也難怪她笑的合不攏嘴了。
黃燕妮展示另一位印尼姊妹委託她代售的手工髮飾,希望賣出好業績充實她的信心。
林娜妮(右)身穿印尼舞衣,一邊烹煮一邊準備登台表演。
林娜妮的印尼牛肉丸讓人食指大動。
最後一場11月5日舉辦於南安國中的市集,則因為天候不佳加上位置偏遠,來逛市集的民眾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批前來參加歲末聯歡會的印尼、菲律賓漁工;有趣的是,由於當天兩國漁工在攤位前的空地舉辦多場跨國對抗競賽,許多新住民姊妹看到戰況激烈,乾脆丟下攤位跑來為母國同胞吶喊加油,大伙玩成一片和樂融融,為工作繁重的漁工們帶來開心的一天。
印、菲漁工冒雨進行拔河對抗賽,場邊不少新住民姊妹丟下攤位跑來加油。
連續參與三場新移民市集後,讓筆者心有所感的是,許多姊妹就算平常生活再忙碌,但一到舉辦市集的日子,總會想辦法排開事務、騰出空檔、甚至徹夜不眠準備食材,她們為市集付出的努力讓人動容;有人喜歡跟同鄉一起擺攤的感覺、有人享受被顧客肯定的成就感、有人則在做生意過程中找回自信……姊妹們參與市集的動機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她們需要一個表現的舞台,讓在地民眾看見其獨當一面的能力。
「漂浮的家」或「文化平權系列活動」暫時劃下休止符,但一連串新移民市集為姊妹帶來的正面影響,會深深刻印在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