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筆代替說話的菲律賓移工」桑尼期盼畫遍全台灣

有別於大眾對菲律賓人的印象是熱情外放、能歌善舞,桑尼顯得非常與眾不同,你在一般菲律賓人愛參加的活動像是籃球競賽、選美競賽都不太能看到他的身影,因為桑尼休假時只愛做一件事:安靜的畫畫。

Continue Reading「用畫筆代替說話的菲律賓移工」桑尼期盼畫遍全台灣

綠葉的她們成就了《徘徊年代》的精湛呈現(下):楊富江

台越混血的楊富江個頭嬌小,外貌像是位青春活潑的學生妹,更有個可愛的外號「江江」,整個人渾身上下的氣質被筆者形容是「從小吃可愛長大的」(她自己也這樣覺得)。甫從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畢業的江江,原本希望跟隨父母親的腳步從商,演戲算是無心插柳,但鏡頭前散發出的潛力讓人眼睛一亮,使得《徘徊年代》導演張騰元特別拉拔她的戲份,從路人晉升為重要配角。

Continue Reading綠葉的她們成就了《徘徊年代》的精湛呈現(下):楊富江

綠葉的她們成就了《徘徊年代》的精湛呈現(上):周芷瑩

或許現今走的人生道路與父母期待的不同,但周芷瑩笑說,參與戲劇演出最大的收穫是能獲得許多影像記錄,讓她可以傳回越南向父母說明自己到底在台灣做什麼,雖然父母還是希望她回頭當華語教師,但至少已經不反對她的演員夢了。

Continue Reading綠葉的她們成就了《徘徊年代》的精湛呈現(上):周芷瑩

【移人影評】《徘徊年代》:台灣新住民題材電影最精彩的一次前後反轉!

台灣以東南亞新住民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並不少見,但移民議題一向偏冷門,新住民題材要大規模拍成上院線廝殺的商業劇情長片?沒幾個導演或製片敢做這種賭身家的事,但今年還真有個傻子跳出來做了,他是張騰元。

Continue Reading【移人影評】《徘徊年代》:台灣新住民題材電影最精彩的一次前後反轉!

【觀影筆記】公視《南國啟示錄》EP1馬來西亞檳城-兼容並蓄的歷史寶藏,多元共榮的人文城市典範

檳城好像在馬來西亞是那麼獨特的存在,它的魅力和風采使檳城人有獨特的驕傲,好像檳城人可以非常自豪地說出「我是檳城人」。這種自豪感跟它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文化遺產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它就是如此的獨一無二、絕無僅有。

Continue Reading【觀影筆記】公視《南國啟示錄》EP1馬來西亞檳城-兼容並蓄的歷史寶藏,多元共榮的人文城市典範

瑪莉早餐店 — 或許這是全台灣最南端的新住民商店?

瑪莉的笑容與熱情令人難忘,倒是筆者我一邊拎著餐點走回民宿時一邊想著:「咦?這會不會是全台灣最南端的新住民商店呀?」馬上拿出手機打開Google地圖一看,還真的八九不離十,除非鵝鑾鼻那邊還有其它新住民商店,不然就確定是了。

Continue Reading瑪莉早餐店 — 或許這是全台灣最南端的新住民商店?

【新二代觀點】血緣的認同,不一定要去過那個地方

常常有人問Isabell:妳明明就沒有回去過媽媽的老家,也沒見過自己在印尼的親戚們,甚至也不太會說印尼話,為什麼妳這麼堅定覺得自己也是印尼人呢?然而她覺得,認同不一定是要去過那個地方。

Continue Reading【新二代觀點】血緣的認同,不一定要去過那個地方

我是台灣人的好媳婦,但我是無法盡孝道的女兒 ── 畸形的外籍配偶父母親居留權差別待遇

阿秋母親的情況絕對不是個案,她們的故事說明了當一位非中國籍外籍配偶嫁來台灣後,對自己原生家庭想盡孝道變得異常困難,但筆者卻發現,外籍配偶是否為中國籍造就了天差地遠的待遇......

Continue Reading我是台灣人的好媳婦,但我是無法盡孝道的女兒 ── 畸形的外籍配偶父母親居留權差別待遇

「關愛之家」故事躍上大銀幕,《有時Mama,有時Mimi》記錄片公開上映

「Mimi加油,Mimi加油……」這是一部拍攝專門收留、照顧移工黑戶寶寶的「關愛之家」的記錄片片尾結局,畫面中,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姐」楊婕妤在黑夜中駕車載著寶寶們外出返家時,車子正好在爬坡,速度慢了下來,後座的寶寶們突然用童稚的聲音大喊:「Mimi加油,Mimi加油……」,鏡頭帶到楊姐堅毅的眼神。

Continue Reading「關愛之家」故事躍上大銀幕,《有時Mama,有時Mimi》記錄片公開上映

當一位台灣人成為在台印尼移工搖滾樂團的一員 —— 淺談印尼移工的音樂社群與表演實踐

「Tu-Wa-Ga-Pat!樂聲響起~~」這是我與移工樂手們再日常不過的練團室片段,我這個台灣人會成為在台印尼移工流行/搖滾樂團的一員,是我過去不曾想像過的。

Continue Reading當一位台灣人成為在台印尼移工搖滾樂團的一員 —— 淺談印尼移工的音樂社群與表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