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阮氏翠瓊 Nguyễn Thị Thuý Quỳnh(FB及IG粉專「細說東南亞」越南文化專欄小編、越南留學生)
在台灣,布袋戲是一種以手指巧妙控制布偶進行表演的偶戲藝術,這門藝術形式不僅技藝高超,還常常講述台灣的歷史、傳說與英雄故事,融合了神話、民間故事以及當地的文化特色,呈現出台灣獨特的文化風貌。
筆者來台灣求學已經將近兩年,十分幸運有機會深入了解和體驗台灣布袋戲。第一次接觸布袋戲是在系上的課外活動中,我與一位台灣同學共同選擇探討及比較台灣與越南的傳統表演藝術;而第二次深入接觸布袋戲則是在學校舉辦的文化節活動期間,當時學校安排一場關於台灣布袋戲的課程,並邀請布袋戲藝術家來進行介紹與表演。
我和另外四位外籍同學被選中參與文化節的表演,當我們開始學習簡單的布袋戲偶表演技巧時,方才深刻體會到操偶的難度,不僅需要非常靈活的手指,甚至還要用腿來協調動作,並且,由於我們都是外籍學生,語言不通使得學習過程更具挑戰性。
然而,最終的演出卻出乎意料地成功,我們這些手腳笨拙、語言能力有限的外籍學生,仍以業餘的表演技巧,用中英文混合的布袋戲演出,給在場的同學和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無疑是一次既有趣又難忘的經歷。

國際文化節前一個月,筆者與其他外籍同學們藉由上課了解、學習與實際操作台灣的布袋戲偶。(筆者提供)

國際文化節活動當天,筆者跟其他外籍同學正式表演布袋戲,獲得台下觀眾的滿堂彩。(筆者提供)
而在體驗台灣布袋戲後,讓我不自覺想起母國的傳統技藝水上木偶戲(越語原名:Múa rối nước),兩種偶戲皆為兩國獨特且富有歷史的傳統表演藝術,各自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不過在表演形式、技巧、內容及文化內涵上卻存在顯著的差異。
越南的水上木偶戲起源於農民的休閒娛樂和庶民藝術,水上木偶戲的形成,最早是紅河三角洲的農民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儀式和信仰,此後逐漸發展為一種娛樂形式。越南農民利用當地的樹木雕刻木偶,並在水面上操控這些木偶進行表演,將木偶變成活生生的角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信仰,此外這些木偶的雕刻工藝,充分體現了越南農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越南是以水稻為主的農業國家,得天獨厚的熱帶自然環境與豐富的水資源,為水上木偶戲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條件。水對越南的農業社會至關重要,既是農田灌溉的源泉,也蘊含著神聖的象徵意義,而水上木偶戲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正是從這種自然和文化的融合中誕生,水作為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與越南人民對水的崇拜密切相關。

越南水上木偶戲的經典戲碼《還劍湖》(越語原名:Hồ Hoàn Kiếm)中的龍船與烏龜,劇情源自越南的傳統神話故事。(筆者提供)

越南水上木偶戲中開場時會出現的角色「德」,越語原名:Chú Tễu。(筆者提供)
正巧2025年台北市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正在展示一系列與越南水上木偶戲相關的展覽,我有幸前往參觀,並且見到了館內收藏的大量越南水上木偶,這不只是單純的文化物件展示,更透過民間偶戲,讓台灣觀眾可以藉此深入了解越南這一獨特的傳統藝術。
就像我對台灣布袋戲產生興趣一樣,我相信有不少台灣人也會因此對水上木偶戲產生興趣,從而加深對越南文化的認識與尊重。

2025年國立臺灣博物館正在展示一系列與越南水上木偶戲相關的展覽,我有幸前往參觀,並且見到了館內收藏的大量越南水上木偶。(筆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