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要體驗濃濃的大馬華人新年氛圍,一定要來烤「情書」!

要體驗濃濃的大馬華人新年氛圍,一定要來烤「情書」!

撰文、照片提供/Tan Tsin(FB&IG 粉專「細說東南亞」版主)

在馬來西亞,每逢農曆年節前,我們常能見到一些店家或家庭圍聚在一起烤「情書」的景象 -- 情書?有沒有搞錯?烤這個要做什麼?可別誤會了,「情書」(原名 Kuih Kapit)是馬來西亞當地一種「年餅」的名稱唷!

吃年餅是馬來西亞華人過農曆新年習俗的一部分,人們會製作或購買年餅來與親友分享,而年餅也有各種口味,像是蜂窩餅、番婆餅、黃梨餅……等。而在眾多年餅中,又以「情書」這個口味最受歡迎,當「情書」放上烤架開始烤製時,便意味著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也是多數馬來西亞華人共同的年節記憶。

Kuih Kapit 是馬來西亞華人愛吃的年節餅乾之一,它有個浪漫的別名叫「情書」。(筆者提供)

「情書」的馬來語名稱為 Kuih Kapit,kuih的意思是「糕餅」,kapit則是「夾」,相傳這道年餅改良自蛋捲,傳到馬來西亞之後,娘惹(華裔移民的後代)在食材當中加入南洋常見的食材--椰奶,吃起來除了雞蛋的味道之外,還帶有椰奶香氣。

至於 Kuih Kapit 為何會暱稱為情書?其來源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說法,倒是其中有一種浪漫的說法是因為 Kuih Kapit 烤完之後必須折疊起來,猶如寫給戀人的情書必先小心翼翼折疊後再送出,為「情書」之名增添許多粉紅色氣息。

在筆者讀碩士期間,為了蒐集擂茶相關資料,結識了一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夫妻,他們在臺灣經營一家專賣大馬華人料理的餐廳,同時也傳承了家族代代相傳下來的「情書」製作技藝。

據說,為了滿足愛吃「情書」的妻子,老闆曾在家鄉的碗碟店大量購買製餅模具,並將這幾十支鐵製圓形餅模(當地稱為 kapit)帶到台灣。這些年來,老闆持續在他經營的餐廳兼賣「情書」這道年餅,希望讓更多的台灣人認識馬來西亞華人的飲食與文化。

由於今年的農曆新年來得較早,潘老闆計劃在過年前製作最後一批「情書」,因這緣故讓我有幸親自觀摩「情書」的製作過程。起初我原本只打算單純旁觀,但一想到這麼難得的機會,便決定將整個製作流程完整記錄下來,與老闆討論後,他毫不猶豫地讓我全程參與,從粉漿調製、烤餅乾到摺餅乾的每一個步驟,我都親自參與其中。

在製作「情書」之前,首先需要將特製的圓形餅模放置於炭火上加熱,一支支特製的圓形餅模上,刻有 Batik 的圖紋,一面是動物,像是公雞、蜜蜂、兔子、魚、螃蟹等等,另一面則是花的圖案。老闆解釋,刻有動物的那一面代表男生,刻有花卉圖案的那一面則是代表女生,意味著一男一女,做成的「情書」便有兩面不同的圖案。

烤製過程中,炭火的控制極為關鍵,這完全依賴經驗判斷,是成敗的關鍵之一。潘老闆堅持使用炭火來烘烤「情書」,這樣製作出的餅乾會帶有一股淡淡的炭火香氣,儘管面對高溫的烤製環境,依然不辭辛勞,為的就是呈現最道地、最原汁原味的風味給大家。

看著老闆一個人從掌握烤模、淋麵糊、翻轉烤模,到餅乾烤好後削去餅屑,整個過程宛如雜技般流暢,這一切都源自他多年的經驗累積,而老闆娘則在一旁等待,當餅乾從模具中拉下來,趁著餅乾還未定型的瞬間,迅速將其摺成扇形的「情書」-- 這個「摺」的步驟簡直是在跟時間賽跑,因為動作只要稍微慢些,餅乾就會碎裂。

製作「情書」需要眼、手、心三者的高度協調,缺一不可,為了讓我有更深入的體驗,老闆甚至特別讓我親手嘗試摺「情書」的步驟,因此我在摺「情書」時全神貫注,生怕哪個動作不夠迅速,餅乾會破掉;不過好在平時有做糕點的經驗,很快就上手了,老闆在旁邊還稱讚我第一次摺情書就形狀摺得相當不錯呢!

在一支支特製的圓形餅模上刻有Batik的圖紋,一面是動物,像是公雞、蜜蜂、兔子、魚、螃蟹等等,另一面則是花的圖案。(筆者提供)

趁餅乾還沒定型前,快速地將餅乾摺成扇形的「情書」,這個過程簡直在跟時間賽跑,若動作稍慢,餅乾就會碎掉。(筆者提供)

在與老闆交流的過程中,老闆分享了在馬來西亞烤製「情書」的過程,他說,當地人會在自家擺上長桌和烤爐,烤爐裡放滿炭塊,左右兩側準備好所需的工具,此時有人負責烤餅乾、有人負責翻攪木炭調整火候,孩子們則是在一旁幫忙做最後摺餅乾的步驟,這樣一天的漫長烤程便開始了。

此外,由於馬來西亞四季如夏、天氣十分炎熱,尤其在那炙熱的炭火旁不停地烤餅乾,有時人們甚至需要喝椰子水解渴以避免中暑。

製作「情書」之前,首先需要將特製的圓形餅模放置於木炭火上加熱。烤製過程中,炭火的控制極為關鍵,這完全依賴經驗的判斷,是成敗的關鍵之一。(筆者提供)

我好奇地問老闆,為什麼願意且毫不藏私地讓我參與整個製作過程?他感嘆地說,自從他開始向馬來西亞家中長輩學習家傳料理後,深切體會到在現代忙碌的生活節奏下,沒有人願意花時間製作那些繁瑣且需要耐心的傳統食物。

許多傳統食物的製作者難以找到接班人,也沒有人願意學習,這使得許多美味的食物面臨失傳的危機,甚至有些快要消失的料理從未有人親口品嚐過,畢竟「味道」這種東西即使有文字的描述或想像,也永遠無法取代親身體會的感受。

如果追溯「情書」的歷史發展,我們不難發現,Kuih Kapit 這款雞蛋捲正是東南亞殖民時代變遷的縮影,隨著食物的傳播與交流,Kuih Kapit 在馬來西亞融合了當地的食材和風味,形成了獨特的特色,也被賦予了「情書」之名;而如今隨著新移民的到來,我們在臺灣也能品嚐到這款極具特色的馬來西亞傳統糕餅。

這次的經歷對我來說實在難得,不僅讓我解鎖了首次烤製和摺「情書」的經驗,有了這次的體驗,我在品嚐 Kuih Kapit 的過程中,獲得了遠遠超過單純味覺的享受。

隨著新移民的到來,我在臺灣也能品嚐到「情書」這款馬來西亞傳統點心。(筆者提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