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高雄大寮大發黃昏市場:彷彿置身越南的在地市集

高雄大寮大發黃昏市場:彷彿置身越南的在地市集

撰文、照片提供/Tan Tsin(FB & IG 粉專「細說東南亞」版主)

你也喜歡逛菜市場嗎?小時候我並不太喜歡去菜市場,總覺得那裡又髒又擁擠,但長大後才發現,市場其實是一個挖掘寶藏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透過市場,能夠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居民結構與飲食習慣。

隨著移民工人數在臺灣逐年增加,目前越南移工的數量約為20餘萬人,許多商圈和東南亞超市因應需求在各地蓬勃發展,尤其是在工業區和火車站周邊,這樣的現象隨處可見,但你曾經逛過專門販售越南食材的黃昏市場嗎?

在高雄念書的那段期間,結識了一群來自越南的博士班同學,他們經常在課後或週末,到各地菜市場尋找那份「家鄉味」。就是這個緣故,讓他們發現了位於高雄市大寮區的大發黃昏市場。這個市場的存在似乎有其道理,因為它位於工業區附近,周邊多為越南籍移工。

有別於其他東南亞商圈,大發黃昏市場中的商店招牌大多以越南文書寫,甚至在這裡逛菜市場,也能輕鬆買到越南的蔬果、辛香料植物,甚至很少見的醃製物。像是香茅、魚腥草、假蒟、香蕉花(Hoa chuối)、鹹魚(Cá khô)、各式越南糕點,像是粽子、法國麵包、越南煎餅(bánh xèo)、炸香蕉(chuối chiên)等等應有盡有。

大發市場販售的越南煎餅(bánh xèo)與咖哩。(筆者提供)

這個在地的黃昏市場彷彿變成了越南的縮影,不僅招牌上寫著越南文,這裡的攤商大多是新移民,大家幾乎都講越南語,台灣人來這裡買菜的比例極少。就連這裡販售的食材,也是台灣一般菜市場中不容易見到的。對住在這附近的移工而言,這個黃昏市場無疑是他們的「家鄉」聚集地,許多越南人來到這裡,彷彿回到了故鄉。

假蒟 (Lá lốt):假蒟葉常用來捲豬肉,然後煎成假蒟捲。此外,還可與水牛肉、田螺肉、青蛙肉一起炒。假蒟葉有一種溫和宜人的香氣,有些人覺得吃假蒟葉時嚐到淡淡的苦味。(筆者提供)

鹹魚(Cá khô):市場裡專賣鹹魚的攤子。據越南友人分享,這些魚乾常被加工成燉、炒或炸的菜餚。一些扁形的乾魚肉也會拿來烤或炸成下酒菜來配啤酒。(筆者提供)

要不是認識了這些越南同學,也許我很難有機會走進這個市場。這個菜市場不大,但販售的食材與食品種類繁多,有生鮮也有熟食。我的越南同學非常擅長南越的料理,這裡販售的食材大多是南越常見的食材,因此她帶著我從市場的頭逛到尾,一攤攤地向我介紹每樣食材、香料植物的名稱,並告訴我它們的烹飪方式。

像是越南醃茄子(Cà pháo muối),它是由小圓茄、醋、鹽、糖醃製而成,通常搭配魚露一起食用。攤商請我們試吃,我抱著嘗試的心態吃了一口,第一口咬下去,軟中帶脆的醃茄子酸中帶苦的味道,說實話有些衝擊,Cà pháo muối 通常會與米飯和魚露搭配,以平衡油膩或油膩的菜餚。此外,我們還品嚐了一些小吃,像是炸香蕉和越南牛肉河粉。炸香蕉外皮酥脆,麵糊上撒了芝麻,吃起來有濃郁的香氣。因為是剛炸好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試,結果舌頭不小心被熱氣燙傷了!

炸香蕉 (Chuối chiên):這裡的炸香蕉選用芭蕉,外皮裹上厚實的麵衣,炸至金黃酥脆,咬下去外酥內軟。(筆者提供)

醃漬小圓茄(Cà pháo muối):由小圓茄、醋、鹽、糖醃製而成,通常搭配魚露或白飯一起吃,有解膩的作用。(筆者提供)

那天晚上,我們在市場裡找到一家河粉攤,點了一碗順化河粉。主選單上提供三種配料可供選擇:香蕉花、豆芽菜和空心菜。我選擇了香蕉花和豆芽菜。這是我第一次嘗試香蕉花,口感帶點微澀。朋友分享道,在越南,香蕉花是一種常見的食材;但在臺灣,若想用香蕉花入菜,則需要到傳統市場或東南亞超市才能找到。

朋友還提到,香蕉花(Hoa Chuối)有多種料理方式。例如,它可以用來製作越南風味沙拉(nộm/gỏi),做法相當簡單,只需將香蕉花與香草、切碎的蔬菜拌勻,再搭配濃鬱的魚露醬,就能完成一道清爽開胃的沙拉。此外,香蕉花也常被用作麵食的配菜,像是 bún bò(牛肉麵湯)、bún riêu(蟹肉麵湯)等。它爽脆的口感能提升整道料理的層次,讓風味更加豐富。

香蕉花(Hoa chuối,右邊土黃色條狀物): 在越南,香蕉花是很普遍的食材。香蕉花嚐起來帶一點澀味,除了搭配湯米粉,香蕉花常被製成香蕉花涼拌(Nộm hoa chuối),或作為生菜搭配火鍋。(筆者提供)

這個菜市場的主要顧客群大多是附近的移工,因此幾乎每位攤商開口都說越南語。在逛市場的過程中,我曾試著用中文與幾位攤商交流,但他們大多會愣住,並搖搖頭,意思是他們聽不懂中文。除此之外,這裡的攤商幾乎沒有標示價格,問了越南同學,她告訴我,在越南也是這樣,除非開口詢問攤販,否則無法知道價格。事後想想,這個市場是為了來臺灣工作的越南移工而設的,也因此形成了這樣的特殊氛圍。

這讓我不禁好奇,台灣人是否會因為語言不通或市場氛圍的差異而不太敢來這個市場,的確可能是一個因素。對於習慣了台灣傳統菜市場的台灣人來說,這個以越南語為主的市場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有些陌生或不自在。由於大部分攤商使用越南語交流,且市場內也沒有明確的價格標示,這對習慣中文交流並依賴標示價格的台灣人來說,可能會帶來一些不便和困惑。再加上這裡的食材和商品對台灣人來說也較為不常見,讓某些人感到不熟悉甚至排斥。

不過,隨著國際化和文化交流的增加,相信更多的臺灣人更願意走出傳統的菜市場範疇,去探索這樣具有異國風情的場所。這樣的市場對某些台灣人可能會有一些門檻,但對於開放心態、喜歡嘗試新事物的人來說,它也可能成為一個有趣的文化探索地點。無論是從商業角度還是文化融合的層面,都顯示出大寮這個市場不僅是高雄多元文化的縮影,更是台灣社會包容並接納外來文化的見證。透過這裡的美食、商品和文化互動,當地居民和遊客都能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不同族群的獨特魅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