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Asuka Lee
照片提供/台灣新住民萌芽協會
筆者近期去看了一部非常棒的台灣電影《美國女孩》,這部片改編自年輕女導演阮鳳儀本人的親身經驗,不久前才在金馬獎拿了好幾個獎項,看完之後真心想在戲院裡站起來鼓掌,它的劇本、演員、氣氛、道具、場景、音樂、剪接都極棒,且整部片的呈現方式非常淺顯易懂,絲毫沒有晦澀或深奧的成份,我保證大家一定看得懂。
而今天筆者之所以在《移人》網站推薦這部片,也跟它的題材有關--《美國女孩》劇情主軸是描述一對在美國長大的台灣姊妹,某天突然被母親帶回台灣定居,這對姊妹被迫脫離自由奔放的美國校園,轉入奉行填鴨教育且有髮禁的私立學校,很快就產生強烈不適應感,劇情便圍繞著姊妹一家四口的衝突展開。
像這種在國外長大、但因為家庭因素必須回台受教育的孩子,教育界有一個專有名詞叫「跨國銜轉生」,台灣其實還不少,特別是長期待在東南亞做生意的台商,如果娶了當地女子,生下來的小孩沒送去台商學校的話,大部份就直接上當地一般小學接受該國基礎教育,不太會學中文,然而一旦這些父母打算帶小孩返台定居,這些孩子在銜接台灣教育體系時就會遭受嚴重的適應問題。
台灣教育界非常重視跨國銜轉生的情形,有許多學校在做銜轉教育,民間也有一些NGO在做,其中小編曾經採訪過一間位在桃園中壢的「台灣新住民萌芽協會」,他們投入銜轉教育非常長的時間,幾乎算是桃園市做的最好的民間團體。

銜轉教育是怎麼進行?它有點像是用課輔班的方式,這些銜轉生小朋友從正規學校放學後,就揹著書包去萌芽協會的教室報到,協會工作人員會找來跟該位小朋友原生國一樣的新住民志工媽媽(越南的帶越南、印尼的帶印尼,以此類推)直接用小朋友聽得懂的語言去講解國語、數學、自然…的課本內容,直到晚上再各自返家,就這樣手把手,一點一滴幫助聽不懂中文的小朋友重新複習學校課業。
您聽到這裡一定很震驚:這樣豈不是學校老師教多少、新住民媽媽們都得教同樣的份量!這也是我非常敬佩萌芽協會全體人員及這些辛苦的新住民媽媽的原因,她們在資源極少的情況下,扛起一項非常非常辛苦的教育重擔,是以我看完《美國女孩》片子裡那些令人心疼的橋段後,不由得回想起萌芽協會的事。

我記得我去到萌芽協會採訪那天,教室裡有一位包著頭巾的小女孩,很明顯是從印尼回來的,年紀大概才小一小二,正由一位印尼媽媽指導她寫功課。我看著這位穆斯林小女孩稚嫩的臉龐,忍不住想著:「天啊~她戴頭巾去學校會不會被小屁孩捉弄?身旁同學吃豬肉的話她受得了嗎?」
但轉念一想,就算這位小女孩在學校裡遇到多大的挫折跟不適應,還有萌芽協會做她的避風港,她未來的人生路程還很長,至少在年幼時不至於對台灣充滿憎恨,而是在黑暗中可以看到一道曙光。
因此在推薦《美國女孩》之餘,筆者也特別藉由這篇文章向大家介紹「跨國銜轉生」這個特殊的族群,若大家看完《美國女孩》有被感動,以後如果您自己碰到、或您小孩班上出現跨國銜轉生時,還請溫柔的對待他們,或許他們裡面有好幾個人可以成為未來的阮鳳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