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白偉權:馬來西亞學人的台灣漂流

白偉權:馬來西亞學人的台灣漂流

上圖圖說:來自馬來西亞的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白偉權,3月16日在燦爛時光書店以「馬來西亞學人之台灣漂流記」為主題開講。(彭政添拍攝)

撰文、攝影/彭政添
照片提供/白偉權

獻給那些曾在台灣努力過、追逐過夢想的異鄉人。

生活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大約有741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數的23.4%,是東南亞地區華人人口最多的國家。

而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我們可以發現,大專院校留台的學位生中,馬來西亞人佔了大多數,大部分都是以華裔學生為主要族群。其實馬來西亞在過去早已經有「留台幫」此一說法,馬來西亞留台校友在今天會有這樣的一股勢力,其實是過去四、五十年,一代一代的馬來西亞留學生聚積而成。

白偉權,現任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來自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最大城市 – 新山,2005年來台灣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轉眼10多年過去,已成為一名地理學博士,並獲得在台灣擔任教職的機會,他自認是80年代出生的馬來西亞學人中最典型的一種。

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來台灣留學的學位生中,馬來西亞學生佔了不少的比重。(彭政添製表)

 

對台灣的印象與嚮往

當時,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教書的老師都是台灣留學畢業回來的,每一個老師都說他們的大學生活有多美好,可以打工賺錢、可以去哪裡哪裡玩。偉權給我們看了一張照片,是熱鬧繁榮的西門町街景,在來到台灣之前,那是他對於台灣整體的印象,覺得台灣經濟繁榮富庶,是個非常國際化的地方。

除此之外,當時整個華人世界的潮流是台灣在引領的,台灣的電視、台灣的流行歌曲、台灣的偶像團體,都深深影響馬來西亞年輕一代的華人。所以對於一個中學生來說,能來到一個最流行,走在時代最尖端的地方念書有莫大的吸引力。

來台之前,白偉權對台灣的印象,就如西門町街景那般繁華熱鬧。(創用CC 2.0授權,拍攝者為李季霖,原圖網址:https://www.flickr.com/photos/wishmebehappy/13921872893/

 

對於台灣人的印象

偉權覺得從台灣留學回來的學長姐,講話特別好聽,他喜歡台灣人講的中文,加深了他對於台灣的嚮往。

他也從新聞媒體來認識台灣人,那時他覺得似乎台灣人都很有「公民意識」,電視新聞在採訪路人時,好像每個人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每逢大選,電視上會出現許多專家學者進行評析,先不論評析的內容,對一個中學生來說,那也許是他們夢想成為的樣子。

但另一方面,偉權一開始也會有點害怕台灣人,他不理解台灣人的意識形態,當時台灣人非常愛國,甚至會出現排外情緒,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也讓人留下比較激進的印象,但他來到台灣之後漸漸能夠理解了。

 

與地理系的淵源

偉權中學的時候就立志要念地理系,除了自己本身對於文史地理比較感興趣外,另一個主因是受到一位地理老師的影響,只為很簡單的原因 -- 喜歡這個地理老師,他很單純的說:「喜歡哪個老師,就喜歡哪個系囉。」

其實,那位地理老師影響了非常多的學生,在於她是一位非常認真關心學生的老師。偉權回憶道:「我們的地理課本,有一個部分是地理筆記,老師除了要你做筆記外,還要寫下一段心情感想。剛開始可能會有很多人隨便寫寫,寫個今天沒事就交,老師收回去批改後,卻寫得比你多,可能寫『某某同學,你最近怎麼那麼話少講呢?我覺得你不是那麼少話的人,我上課觀察到你最近好像很多心事,然後我又在哪裡看到你…』,當你放棄自己的時候,卻發現有一個人非常關心你,所以很多學生就願意把心交給老師。」

但這位地理老師在偉權碩一的時候因癌症過世了,因為受她影響的學生不計其數,所以她的喪禮場面非常大。偉權記得有一個她的學生,連續請了四天的假,每天在老師的靈堂前燒金紙。

白偉權(右)受到中學時期的地理老師影響,立志就讀地理系,目前這位女老師已過世。(白偉權提供)

 

踏上夢想之地

來到台灣,遊覽車上的每個人都好奇真正的台灣長什麼樣子,但沿途不見如西門町那般繁榮的市景,反而是灰灰暗暗的老舊公寓;路上招牌都是中文字,與想像中的國際大都會有些落差,這些都不像馬來西亞人對於台灣的美好想像。

進入宿舍後,老舊的設施、狹小的空間、廁所的配置,都對偉權來說是一個衝擊,花了一些時間去習慣和適應。但台灣仍有許多新鮮的刺激,像是便捷的公車捷運系統、無所不能的便利超商、各種特色商圈,這些是當時馬來西亞所沒有的。

台灣城市街道上的招牌都是中文字,與白偉權對國際大都會的想像有落差。(彭政添拍攝)

 

理解台灣的開始

大部分的馬來西亞學生對台灣的認識是透過電視媒體,但他們很難理解台灣人的某些現象與思考,像是為什麼要跟中國劃清界線?為什麼台灣人會如此喜歡日本?這些跟整個歷史脈絡有關,但在馬來西亞的教科書中不會提到。

在馬來西亞獨中的歷史課本中,提到台灣的部分就是,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就僅有這一句話,接下來台灣再出現就是到了近代東亞國家的發展,台灣經濟起飛,成為製造業重要的據點。因此,沒有人知道台灣被日本統治時發生什麼事,也不知道國民黨來台後發生什麼事。

偉權真正理解台灣也是花了5、6年的時間,他說自己很有幸加入台灣本土的研究室,可以知道台灣的過去與發展的過程,進而慢慢理解台灣。也因為這些地理相關研究經驗,偉權似乎比台灣人更了解台灣,他可以背出台灣319個鄉鎮名稱,只要你告訴他你住在哪個鄉鎮,他可以告訴你隔壁的鄉鎮是什麼。

白偉權大學時期就加入研究室擔任助理,也因此瞭解許多台灣事物。(白偉權提供)

 

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曾經有一位老師跟偉權說:「你是馬來西亞人,你應該要瞭解馬來西亞。」求學期間,他發現台灣人普遍對自己的土地很瞭解,自己卻對馬來西亞一無所知,但也不是因為台灣人對本地瞭解,他就要跟台灣人一樣,而是因為他看見台灣人瞭解自己的土地,會想要做出一些改變,去讓自己生活的地方更好,可能小到亂丟垃圾,或大到國家政策,會有人去關心、去在乎,台灣不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土地瞭解,而是整百萬人對自己的土地瞭解,那會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

偉權也提到,當一個國家對自己的土地瞭解,就可以有文化上的發展,可以將文化精緻的包裝,變成世界主流的東西,同時整個國家人民的自信會提升,以身為該國公民感到榮耀。

從碩士班開始,他開始做了許多關於馬來西亞的研究,並寫成論文。近期,他也參與了馬來西亞獨中地理教材的編輯,希望加入多一點的在地元素,讓教科書能更具「地方關懷」,希望馬來西亞華人能更瞭解自己生長的土地。

白偉權參與編輯馬來西亞獨中的地理教材,希望馬來西亞學子能更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白偉權提供)

白偉權在馬來西亞撰寫出版的文史書籍《柔佛新山華人社會的變遷與整合:1855-1942》。(白偉權提供)

我想有時候我們很難看見自己的不一樣,因為我們就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視一切都如此理所當然。但我們今天透過偉權的故事,以一個80年代馬來西亞留台生的視角出發,看見了那個年代馬來西亞學人對於台灣的想像與嚮往,以及真正踏上這片土地的落差,才知道原來別人是這樣看我們的。

四、五十年的歲月時光,一代一代的馬來西亞華人踏上這片土地,有的人回去了,有些人還在漂流。

台灣,是一群馬來西亞人共同分享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