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鄭雅嬬(文字工作者,現旅居宜蘭南方澳,經營粉絲專頁「在南方澳的海味生活」)
2017年12月正在執行文化部計畫的我,為了順利做田野調查,搬進位在南方澳漁港巷弄內的一間住宅,住處一樓是24小時全天經營的投幣式烘洗衣店。
我剛入住的時候,南方澳正值東北季風來臨的陰雨綿綿典型氣候,每天總有許多外籍漁工騎著單車載著大小包衣服,來到我的住家樓下,喀呤匡哴地投入硬幣,讓烘洗衣機轉動。
他們在等候的期間,有的人拿出手機點起YOUTUBE影片,哼唱著全球流行音樂排行榜的歌曲;有的人用通訊軟體,和遠方的情人甜言蜜語的視訊;有的人互相嬉笑怒罵,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我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但是透過觀察他們的臉部神情和肢體動作,大概能猜想這間在幾年前開始營業的烘洗衣店,是漁工們在漁船之外,很常待也很放鬆的場合之一。
經營者張暄民也是我的房東,他之前在南方澳買下這棟房後,本想要自住,後來認識了住在隔壁、30出頭歲、閩南語流利的印尼漁工Warnoto(臺灣人暱稱他叫阿豆),阿豆告訴他:「阿民,這裡如果開一間烘洗衣店,一定會賺錢!」
印尼漁工Warnoto(阿豆,左)與南方澳本地居民阿民(右),因為一間烘洗衣店建立起跨族群的友誼。(鄭雅嬬拍攝)
南方澳的秋冬多雨潮濕,衣服洗好之後不容易晾乾,有的漁工住在船上,甚至缺乏晾衣的空間,經常要帶著大包衣服,騎腳踏車到2公里外的蘇澳市區烘洗衣。
阿豆的意見讓阿民決定施工轉向,最後開立一間烘洗衣店。這對外籍漁工而言是大好消息,阿豆開心的呼朋引伴幫忙分發宣傳單,甚至貼心的將店內機器的使用說明文字,翻譯成印尼語。
一年多後的今日,烘洗衣店的生意漸漸穩定,幾乎日日都有客人光顧,不僅讓漁工弟兄們不用再穿濕漉漉的衣服,也為左鄰右舍搭起了與外籍漁工交流和認識的機會,像是有位鄰居阿嬤在端午節的時候,還會特地包好幾串粽子,更貼心的以雞肉取代印尼人不吃的豬肉,讓阿豆分享給朋友。
阿民經營的烘洗衣店有提供免費wifi網路,讓來此處烘洗衣物的印尼漁工們得以打發時間。(鄭雅嬬拍攝)
阿民與阿豆後來逐漸熟識,還互加了臉書,三不五時傳訊息聊天,但他們並沒有共通的書寫語言,難道是留語音訊息嗎?
阿民給我看了他手機裡的訊息,對話都是由英文字母構築而成,但語意非英文也非印尼語,而是一個只專屬他們彼此能理解、旁人看得霧煞煞的「有字天書」。
由於阿豆以前在屏東東港的漁船工作3年,和當地人學習了一口流利的閩南語,對語言敏銳度很高的他,每次在跟台灣人對話的時候,有聽不懂或不理解的詞彙,都會進一步詢問意思,並複誦幾遍,因此閩南語持續在進步中。
阿民笑說:「我們都用不標準的閩南語拼音打字聊天啦!我跟阿豆互動久了,可以知道他的慣用語,就能夠比較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
因為交情漸深,基礎溝通也沒問題,當阿豆和他的朋友需要幫忙的時候,都會商請阿民協助。舉凡漁工朋友身體有些病徵,不確定要掛號哪一科;中古手機需要詢問細節和議價;或是二手冬衣和棉被的募集等等,只要阿民能力所及,都會傾力相助。後來漁工們結婚或有喜事,也會邀約阿民共襄盛舉。
阿豆(左方)與阿民(右方)的臉書對話訊息內容,可以發現兩人使用英文字母拼出閩南語的「你講啥」(li gon sa)、「黑白講」(oba gon)等詞彙聊天。(阿民提供)
2018年我和宜蘭縣文化局合作,在南方澳舉辦了「漁工視角的漁港散步」導覽小旅行路線,其中一站參訪地就是去印尼漁工的清真寺,那日適逢阿豆的雇主返回小琉球迎王,他休假一個星期,面對我邀請他擔任我們在清真寺的翻譯解說,他二話不說的答應。那次阿豆面對參訪者的提問,知無不言的真誠分享,說話幽默而豁達,讓大家印象深刻,也豐富了參訪之旅。
深深感受到,有烘洗衣店做為跨族群的交友平台,還有阿豆當我的鄰居互相照料,真是十分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