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與台灣0.5分之差的緣份:越南語教師阮清華的故事

與台灣0.5分之差的緣份:越南語教師阮清華的故事

上圖圖說:阮清華(前排中)與外貿協會學生共同慶祝台灣的中秋節。(阮清華提供)

 

撰文/薛婕
照片提供/阮清華

從留學到教書,都是一種緣分

「我從越南的高中畢業、準備考大學時,第一志願想讀軍校英文系,後來分數出來,選填科系志願前,由於歷年軍校英文系的錄取分數都比中文系高,我想先求進軍校、再轉到英文系就好了,志願表就填了比較有把握的軍校中文系;結果萬萬沒想到,那年中文系分數反超英文系,我差了0.5分掉到另一間大學(河內科技大學),只好去就讀那間,恰好河內科大剛與台灣簽署了雙邊合作的學生交流方案,我就透過這個方案來台灣留學了。」

外貌氣質清秀、來台15年的越南新住民阮清華,是擁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的高材生,目前在新北市明志科技大學擔任越南語教師,回憶起她與台灣結緣的那0.5分之差,還是對命運的安排感到嘖嘖稱奇。

進入河內科大經營管理學系後,阮清華對學校提供的台越雙聯學位計劃非常有興趣,加上她有個堂哥在台灣工作,有親戚照應之下,清華的家人便同意她出國看世界。原本台越雙聯學位計劃規定學生前兩年在越南就讀、後兩年去台灣就讀,清華因為中文學習狀況良好,可以提早一年來台,2005年她便與一批越南同學來到中部的雲科大入學。


阮清華(右)15年前來台進入雲林科技大學就讀,一路從大學部唸到碩士畢業,如今她也以身為雲科大校友為榮。(阮清華提供)

在雲科大就讀三年畢業後,許多同學選擇回越南當儲備幹部,但清華想繼續升學,決定留下來報考台灣的研究所,那時她心中最想去的是高雄的國立中山大學,但居留證到期日在即,中山大學的入學程序趕不上居留證到期日,加上清華希望有多點時間待在台灣打工賺學費,最後選擇續留雲科大直升碩士班。

研究所畢業後,清華由於已經習慣了台灣的環境,決定在這邊求職,她第一份工作進了一間以「業務」之名徵才的珠寶公司,但進去後發現做的都是一些雜事,無法一展她所學的行銷管理長才,於是選擇離開。

後來她到了一間文教公司,公司的其中一個營業項目是越南語教學,希望拓展業務到教育部和各級學校,讓新二代小孩有機會接觸外籍父母的母國文化,剛進公司清華正是負責這部分,也是開啟她越語教學生涯的第一步。

工作幾年後清華結婚懷孕生子,便向公司請辭,當她渡過生產期想回歸職場時,在朋友介紹下找到明志科大的越南語教師職缺,靠著在前公司累積的教學經驗獲得這份工作,至今也六年有餘。


阮清華(前排右一)於明志科技大學的越語課程教學現場。(阮清華提供)

 

「我很羨慕日語、韓語所帶起的日韓文化潮流」

身為在大學殿堂教授外語的老師,阮清華坦言,深受日韓流行文化影響的台灣學生還是對這兩種語言興趣較高,相比之下越南語並不是優勢語言,但她仍然非常熱衷於越南語教學,希望透過活潑、有趣、互動的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

清華認為要了解另一個國家的文化,必須要從美食、趣聞、旅遊去著手,激起學生對另一個國家的興趣,甚至去比較台灣跟越南在文化上的異同點,這也是清華執教鞭後不斷努力的方向。

無論是課堂上與學生做文化交流,抑或開設YouTube頻道教大家煮越南雞蛋咖啡,皆是清華拉近台灣與越南的方式。此外,清華提到台灣人思維裡普遍存在留學一定要去西方那些比自己先進國家的觀念,是以她常在課堂中鼓勵學生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環境、文化,不管去哪裡留學對人生的經歷都非常有幫助,特別是東南亞有個優勢是地理位置與歐美相比離台灣較近,想回來可以很快回來。


阮清華開設 youtube 頻道,親自錄影片製作越南雞蛋咖啡,希望透過有趣的方式引起大家對越南文化的興趣。(截圖自「清華老師的越南語教室」

 

是老師,也是學生

除了明志科大越南語教師的身分外,阮清華不打算停止求學腳步,目前她在教書之餘同時攻讀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博士學位,談起決定唸博班的動機,她害羞笑說:「就是一股衝動吧!」雖然已俱備多年的越南語教學經驗,但清華過去大學、碩士階段都是學習企業管理,非語言相關科系出身總讓她有不踏實感,雖然越南文是她母語,但如何把它變成一門系統性的教學仍是她需要去學習的,因此萌生想繼續進修的念頭。

決定進修後,清華在「教育學程」與「語言學」之間猶豫,經過沉思之後,她覺得比起研究教育,還是更想去探討語言背後的意義,像是解釋一個單字時,要怎麼介紹它的來源、以及如何在合適情境下精準地使用它。在先生支持下,清華就此展開攻讀至今已四年的語言學博士之路。

 

阮清華心中的臺灣

在越南開放外資進入後,同一時期也廣設培訓機構讓越南人出國當移工,清華年幼時正是住在某間培訓機構附近,她從小看著二三十歲的成年人努力背誦外國語,念著冰箱、電器等相關技術的單字,看似非常渴望在另一個國家尋求未來,而台灣,當然也包含在這些國家之中。

清華笑說,其實小時候的生活環境並沒有激發她出國讀書的想法(畢竟她的第一志願是軍校),卻引發了兩個疑問:一,為什麼想去國外?二,這些國家有什麼吸引他們?

等到清華長大後,因為緣分來到台灣,童年時的疑問也隨之找到答案。「越南是農業國家,只有兩個收穫的季節,其他時間只能到城市裡短期打工,如果越南人去國外(包含台灣)當移工,一個月的薪資可能就足夠養整個家庭了,這個賺錢機會就算必須付出孤單、難過、辛苦、犧牲家庭…來做交換,還是很多人願意去。」

清華回憶,早期台灣人對越南人充滿刻板印象,總會問「妳嫁到哪裡」、「妳在哪個工廠上班」,不過近幾年隨著社會大眾越來越認識移工、新住民,環境友善多了,政府或民間都舉辦很多東南亞活動讓大家多了解移工移民,透過好奇就會比較願意去探索、理解。

「心」是清華最喜歡的中文字,「不管對待誰都要用心」是她的座右銘,她一個字一個字清楚而堅定的說著。在台灣的十五年間,她用心對待自己、用心對待學生、用心對待台灣,其實「心」這個字,早已體現在清華的生活態度之中。


阮清華(中穿粉衣者)參與桃園望見書間的「越南美食文化探險家」推廣活動,與許多參加民眾同樂。(阮清華提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