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新竹移人】看我們妙筆巧繪故鄉情:2020年新住民暨移工母語繪本創作展

【新竹移人】看我們妙筆巧繪故鄉情:2020年新住民暨移工母語繪本創作展

撰文/黃千千、Asuka Lee
攝影/顏瑞嶢

九降風吹拂的新竹向來有「風城」之稱,現今的新竹以高科技產業聞名全國,然而脫去經濟外衣後,我們可以發現新竹縣市亦是族裔匯集之地,除了擁有傳統的閩南、客家、眷村、原住民四大族裔,1990年後更有大量外籍移工與外籍配偶進入新竹境內,形成人數不容忽視的第五大族裔。

各族裔之間語言、文化不盡相同,族群融合亦成為當代風城的人文課題之一,有鑒於此,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以下簡稱竹美館)秉持著「藝術可以超越國界」的理念,連續兩年舉辦「新住民暨外籍移工母語繪本創作培力獎勵計畫」,對外開放定居新竹的外籍移工、新住民報名參加,參加者可以是全無繪畫經驗的素人,在培力過程中,竹美館邀請阿尼默、江長芳、陳盈帆等業師授予參加者5週共30小時的課程,在各國通譯人員的協助下,陪伴這群移工、新住民一筆一劃勾勒出他們想說的故事。

11月1日是這批31位學員的創作成果發表會暨頒獎典禮,活動特地移師能見度較高的台北市,舉辦在華山文創園區裡面的華山小客廳,結業的移工、新住民們期聚一堂,大家看到自己的心血結晶在公開場合被展出,喜不自禁,31件作品出自越南、印尼、緬甸、菲律賓、中國等不同國家的學員之手,成果展還特別規劃「異鄉自畫像」、「料理美術課」、「童心畢卡索」、「夢想塗鴉本」、「文化調色盤」五大主題,引導觀者藉由繪本情境,進入新住民的「藝」想世界。


參與繪本培力課程的移工、新住民學員們於頒獎典禮上齊聚一堂合照。(顏瑞嶢拍攝)


定居新竹的菲律賓籍藝術家(前外籍移工)馬力歐亦是參與這項計劃的學員之一,當日在頒獎典禮上表演沙畫藝術。(顏瑞嶢拍攝)

竹美館館長高平洲表示,台灣有著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新住民等不同族群,希望藉由這場展覽,呈現出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樣貌,促進族群間的對話。儘管語言不同,但繪本是一個很好的溝通管道,利用大量的視覺圖像、簡單的文字呈現創作者的感受。感謝新住民為這座島嶼增添美麗的色彩,祝福大家在台灣能找到個人的成就與發展。

一同出席頒獎典禮的繪本指導老師阿尼默也說到,繪本的創作不只是畫圖這件事,也包括了創作者如何說故事、如何用生命說故事。相信在看完這場展覽後,觀者能感受出每個人生命的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而陳盈帆老師也在教學的過程中被學員們的努力不懈所感動,特別在典禮上感謝這些學員帶來這麼多精彩的故事。


竹美館館長高平洲於頒獎典禮上致詞。(顏瑞嶢拍攝)

本計劃共選出三本特優作品及三本優選作品,特優作品由《紅毛丹樹》(作者曾詩琴,原籍馬來西亞)、《娘惹糕》(作者駱秀娥,原籍馬來西亞)、《想家香》(作者盧玉滿,原籍緬甸)獲得。三本特優作品中,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紅毛丹樹》,作者曾詩琴以一顆栽植在故鄉家庭院的紅毛丹樹貫穿全書,並回憶小時候與爸爸一起種樹的時光,藉此紀念在今年過世的父親,讓人讀之動容。

優選作品則由《我的外婆我的思念》(作者陳玉婷,原籍越南)、《我的小顧客》(作者朱莉菲,原籍印尼)、《爺爺與我》(作者施芬妮,原籍菲律賓)獲得,三部優選作品中,筆者特別喜歡《爺爺與我》,來自菲律賓的施芬妮在畫面上用色鮮艷且飽滿,巧妙呈現出她與爺爺之間的祖孫情、以及自己從移工變成新住民的人生歷程,得獎當之無愧。


特優作品《紅毛丹樹》其中一頁,作者曾詩琴藉此懷念小時候與父親一同種植紅毛丹樹的時光。(取自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


優選作品《爺爺與我》其中一頁,作者施芬妮以她與爺爺之間的祖孫情為主題,進而帶出自己從移工變成新住民的人生歷程。(取自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

來自各國的「移人」們飄洋過海到台灣後,新住民忙於穿梭在妻子、媳婦、母親等多重角色間,移工則終日奉獻在當前的工作崗位上,兩者僅能在時間縫隙中,用一道家鄉味憶起鄉愁。由竹美館發起的繪本創作培力計劃,既是將自身經歷幻化為紙上風景,亦是藉由母語書寫拾回遺落在日常的主體性。

從十年前我們談論如何記錄這群「移人」的身影,到近年來開始搭建舞台讓她們站上去對外發聲,這座舞台不只是跨文化展演的場域,而是正視她們的能動性,懂得以更包容的態度傾聽她們的故事。

備註:如想觀賞本次繪本創作培力計劃的所有作品,請點此前往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閱覽


當日陳列於華山小客廳的眾多繪本作品。(顏瑞嶢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