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雅嬬(文字工作者,現旅居宜蘭南方澳,經營粉絲專頁「在南方澳的海味生活」)
南方澳的印尼漁工人數佔所有外籍漁工之首,印尼漁工為了維持伊斯蘭教信仰的禮拜儀軌,2014年在漁港附近承租了一間民宅,作為宗教和集會空間之用。
為了處理弟兄們的工作和生活庶務,印尼漁工創立了台灣印尼海員組織FKPIT(Forum Komunikasi Pelaut Indonesia Taiwan),成員來自8-11個不等的印尼同鄉會。
FKPIT會長Fajar Rani解釋,除了同鄉會之外,他們還依照每位漁工身處不同漁法作業的漁船,又再細分為三腳虎(扒網)、延繩釣、珊瑚漁船等組別,方便相互照料和決策討論相關事項,此外還依照個人特質和專長,選出不同功能的幹部。我的鄰居、印尼漁工「阿豆」(Warnoto)也隸屬於FKPIT,由於閩南語尚佳,阿豆經常擔任組織對外翻譯和溝通的角色。
2018年農曆年,FKPIT得知現正作為清真寺使用的民宅,其房東打算轉租為賣,如果他們不買下這個空間,未來有買主出現把房子買走的話,他們就必須把清真寺搬遷到別處,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FKPIT的幹部們共同決議,期盼藉此機會一股作氣買間房子,打造成可以永久使用的清真寺,作為未來所有印尼漁工後輩們來到南方澳的精神棲身之處。
其實外籍漁工集資買房作為清真寺,在台灣早有先例,2018年初屏東東港印尼漁工集資買下的清真寺,就是這樣結合眾人之力順利落成。
我的房東張暄民先生(阿民)因為與阿豆熟稔,某晚受到FKPIT的漁工幹部之邀,以台灣人身份參加他們商討如何找尋清真寺空間的會議。
我的台灣房東阿民(右一)由於與阿豆熟稔,受到FKPIT漁工幹部邀請,參加商討清真寺地點的會議。(鄭雅嬬拍攝)
阿民回憶:「聚會的時候,一位負責帶領他們禮拜儀軌的漁工阿弟(印尼名Ardian)告訴我,他們需要一個祈禱的空間,可以祈求遠方的親人平安,這個對他們很重要,他希望我可以幫他們。」
「他們已經集資160萬元,但是距離買房還有很大一筆資金要籌。漁工幹部的意見是,希望可以將房子登記在我的名下,然後由他們出資。」
阿民感動於漁工幹部對他的信任,卻也清楚長遠來說,這對雙方都有風險,所以他一邊多方找尋合適的房子,一邊聯繫政府和民間單位,希望可以有適切的處理方式。
十多個月來,阿民替漁工們在南方澳看了六、七間房子,並與漁工幹部、政府單位、民間組織來來回回討論數次,無論是資金、空間、產權所有人等面向,都還沒有適切的結果。
我參加過阿民和漁工幹部們的會議,六、七個人擠在阿豆租賃的小間民宅,一會兒漁工幹部用印尼語對話溝通,一會兒阿民打電話聯繫屋主,再透過阿豆翻譯進行雙向溝通。因為溝通、翻譯需要時間,有時候可能重點部分阿豆翻譯的不夠精準,導致意見傳遞的落差,不過阿民竟也在這樣克難的溝通條件下,陪漁工們走了將近一年的漫漫長路。
目前位於南方澳南安路民宅的印尼清真寺,在其房東打算轉租為賣後,清真寺面臨隨時有可能要搬遷的危機。(資料照片,Asuka Lee拍攝)
「每次會議看到他們沮喪的樣子,都覺得很過意不去。他們來台灣支持我們的產業勞動力,我們卻沒辦法滿足他們有個宗教和聚會的空間。」阿民沮喪又無奈的說。
不過這段時間與印尼漁工的密切互動,讓阿民對於東南亞相關的議題感興趣,他開始進修新南向政策的課程,今年也計畫報考佛光大學的研究所,希望以印尼漁工的文化或宗教為主題,進行深入的認識與研究。
至於漁工們興建清真寺的未竟之志,我和阿民依舊會繼續關注和支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