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報導由台北順風社「世界旅遊日慈善專案」獨家贊助。
撰文、攝影/李孟儒
2018勞工影展於10月20日至28日在台北市光點華山電影院及國家電影中心登場,本屆以「換民主進入公司」為影展主題,用影像闡述各國普遍存在的高工時、過勞職災與移工議題,試圖透過影像引領觀眾看見非典型勞動現場,並以提出合作經濟作為一種可能的解方。
本屆影展放映的電影中,有兩部是以外籍移工視角描寫的作品,分別是澳門記錄片《女移工》以及台灣電視金鐘獎得獎作品《高山上的茶園》。《女移工》一片述說幾位來到澳門工作的印尼女移工故事,這些女性們在異鄉的真實人生構成一部血淚交織的「她史(HERstory,同時也是該片英文片名)」。
10月20日晚上《女移工》的放映場次,影展主辦單位特別邀請《移人》編輯總監李岳軒(Asuka)擔任播畢後的映後座談與談人,分享自己身為新聞工作者所觀察到台灣移工工作處境與生活環境的現況,以及對本片的感想。
澳門記錄片《女移工》(Herstory – Jeritan)預告片
勞動人口的跨境移動在全球化的經濟形態下愈趨普遍,社工出身的女導演何穎賢(Cecilia, Wing-yin Ho)以澳門印傭工會(ATKI)為主要拍攝對象,透過記錄多位印尼女工不同的遭遇,呈現2008年左右女性移工在澳門的勞動狀態。雖然《女移工》是十年前的老片,但影展此次特別選映該片除了凸顯女性移工在工作環境所遭遇的不合理外,也凸顯就算過了十年移工處境仍沒有大幅改變。
在寫實鏡頭與沉重情節的敘事下,以人物為骨幹區分各章節,呈現女移工們在此所遭遇到不同的艱難處境。澳門印傭工會的創立者Jusjus,是貫穿整部紀錄片的核心人物,隨著工會介入協助女移工們所遭遇的不平等情況,澳門移工被法律、仲介及雇主制約的樣態昭然若揭,紀錄片由四段移工的工作情形與生活處境穿插交織而成,每一幕、每一段都如實刻劃了移工離鄉背井、落地生根的無可奈何。
片中的幾位主角,Marliah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被仲介和雇主剝削、施暴,但她無畏身分曝光,即使面對失去工作的風險,也要站出來發聲;Lin因為婚姻不圓滿,未滿三十歲已是三、四個孩子的媽,她為了逃避丈夫毆打、也為了賺錢養家而離鄉背井,最後卻又因為需要照料家人而返鄉,結局顯得諷刺;被一場火災奪走性命的Indah,在文化隔閡下原本差點失去以伊斯蘭儀式入土的機會,所幸在其他印尼同胞力爭下得以保留儀式,但她在片子裡只能以棺木的型態出現,在攝影機凝視下靜默著;Christina因懷有身孕被終止工作契約、影響在澳門的居留身分,但有了孩子的她為母則強,開始有了懷抱希望的能力……導演透過這些令人動容、不捨的畫面,讓我們窺視了這群遠離家鄉,自力救濟、組織客居生活的一群堅強又柔軟的印尼女移工。
女移工們在異鄉曲折又飄泊的歲月,幸好還有印傭工會的協助和介入,在無止無盡的困頓下微微添加了點安定的濃度,讓難以承受的痛苦稀釋了些 -- 印傭工會對女移工們的意義遠超過於此,不只是在她們沮喪時提供了歸屬感和情感支持,也是實質意義上可以遮風擋雨的「家」。
《移人》編輯總監Asuka(左)受邀擔任《女移工》的映後與談人。(李孟儒拍攝)
映後座談時,Asuka提到看完本片後,發現台灣目前的移工處境竟然不如十年前的澳門 -- 因為澳門早在十年前就有家務移工的工會組織,台灣則遲至最近一兩年才有;此外紀錄片中出現許多發生在澳門的橋段像是移工遭遇工作傷害而死亡、或是意外懷孕必須選擇返鄉生小孩或是為了工作而墮胎、還有被扣護照、毆打、虐待等,這些情況在台灣也屢見不鮮,不停輪迴糾纏各國移工的惡夢。
最後Asuka感慨的說,《移人》曾經報導過關於女性移工懷孕的議題,他們深入研究台灣法條後發現,無論是來自哪一國的女性移工,如果在台灣工作期間懷孕,可以比照本勞擁有《性別工作平等法》所保障的產假,生出來的小孩也能投保健保,結果這則報導刊出後卻招致各路網友鋪天蓋地的負評,許多人痛罵此舉是在「鼓勵移工不帶套性交」、「瓜分台灣健保資源」,讓他感受到台灣職場不僅工作環境對移工極度不友善,勞動意識亦十分低落,原本一項立意良好、保障女性移工人權的法條,因為「非我族類」而被曲解污名化,這也凸顯2018勞工影展特別選映移工相關影片的重要性。
《女移工》導演資料:
何頴賢 Cecilia, Wing-yin Ho
生長於香港,移居澳門從事社工教學超過十年,藉由紀錄片積極提倡性別平權、移工、濫藥等人權社會議題。她受澳門文化中心贊助,拍攝三部社會紀錄片:《被遺棄的針筒》(2007)、《女移工》、《10到90女流之輩》(2010)。2010年進行針筒注射毒品之高風險行為研究,並籌拍《莫失莫忘》。 近年推動反家暴,聯合澳門前線社工及民間團體組成「澳門家暴法立法關注聯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