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越南新二代林稚芊:從自卑走到自信的雲林女孩

越南新二代林稚芊:從自卑走到自信的雲林女孩

撰文/彭政添
照片/林稚芊提供

「難道東南亞是個不好的地方嗎?還是台灣人都不喜歡東南亞的文化?」這樣的疑問敲進小學時的稚芊心中。

17歲的稚芊是成長於雲林的越南新二代,媽媽來自於胡志明市的華僑家庭中。當年,稚芊的外公因為戰爭的緣故,從廣東遷往胡志明市,便在那裡落地生根。

「其實剛開始會討厭自己這樣的身分。」國小時,因為新二代這個身分,使得同學們對稚芊有些反感,做出一些人身攻擊和排擠的行為,而因此有自卑的感覺。「有時回家的時候不敢看媽媽,就覺得對不起她…」曾經,她情緒大爆發,就在家裡一直不停啜泣,那是她經歷一段辛苦的過程。

但也因為如此,稚芊為自己找尋出路,「在我被排擠的那段時間裡面,其實我想了很多,要怎麼精進自己,讓別人不要看不起東南亞的新二代或是東南亞的媽媽們。」國高中時,稚芊積極的尋找各類的活動與計畫,像是她參與了去年內政部移民署的「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透過寫計畫回去媽媽的故鄉,更認識越南的家人與文化。

稚芊透過移民署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前往越南,參訪當地的市立博物館。(林稚芊提供)

後來,在課堂上跟班上同學們分享越南的這個地方,讓他們對越南有更多的認識,下課後有很多同學積極地來找稚芊談東南亞的議題與文化,發現有些人對越南語和越南文化很感興趣。而現在稚芊對東南亞和自己是新二代這個角色充滿自信,並以這個身分為傲,她說:「我可以很勇敢地跟大家說我是新住民二代。」

返鄉期間,林稚芊(左)與表姊(右)搭乘竹筏遊湄公河,欣賞沿途的景色。(林稚芊提供)

即使生長在台灣,稚芊還是從小耳濡目染在越南文化的氛圍當中,早就已經對越南文化有一定的認識了。從最早母親經營的港越美食館開始,吃越南食物吃到大,她說,「我有一個奇怪的習慣,我從來不吃其他人做的越南食物,深怕吃到不同的味道會再也不想吃越南食物。」稚芊的父親也早已向稚芊的母親學得一手做出越南菜的好手藝。

稚芊也從小聽越南語長大,媽媽都會跟阿姨們用越南語聊天,所以聽力不成問題。積極的她也自學越南文,甚至曾回越南請家教教。

稚芊在越南和親戚家人聚餐。(林稚芊提供)

稚芊有個女強人媽媽,媽媽除了燒得一手美味的越南菜之外,現在還跟別人合夥經營一家旅行社,於5/11正式落成,代辦機票與證件的旅遊業務。此外,媽媽還是雲嘉南法院的越南翻譯,同時,創了「雲林縣越南同鄉權益協進會」,幫助在台灣遇到困難的新移民。

新落成的東南亞旅行社,代辦所有旅行業務。(彭政添拍攝)

去年,稚芊透過移民署的計畫回越南,讓她有機會更認識台灣政府或民間企業在越南發展的狀況,她結合了自己的興趣-商業,選擇參訪了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及兩間當地的台商工廠。回來後,她更舉辦三場的分享會,輔導同為新住民二代的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寫成企劃書,她說:「希望新二代可以好好利用自己的優勢與資源,提升競爭力,創造自己的未來。」

稚芊利用計畫計畫參訪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透過與經濟部長(左)的訪談,她們更瞭解台越經濟往來情形。(林稚芊提供)

她很積極的參與政府或民間單位所辦的活動。今年初,她成為了民進黨婦女部的「新島嶼故事計畫」的其中一位故事捕手。「我原本就很喜歡跟別人聊天,可能遺傳到我爸的基因,看到人就想聊天。」她走訪了新北市,探索島嶼上新住民的故事,雖然過程不順利,但卻讓她看見自己家鄉以外的新住民生活,認識了新住民的另一種面貌。「新北市有很多都是獨立的新住民,可能是環境驅使他們要獨立。」稚芊說。

參與新島嶼故事捕手計畫的稚芊,在年初晒故事日與大家分享參與的心得與收穫。(林稚芊提供)

目前是準大學生的稚芊,已是個獨立的半大人了,她有自己接家教賺取零用錢,也協助媽媽的旅行社,負責處理菲律賓及台灣旅客的業務。她總是把握各種能夠學習的機會去精進自己、累積人脈。她說:「像我現在的皮夾就是什麼長官或公司老闆的名片,都是參加許多活動來的。」她積極且行動力十足的個性,為她開創了人生未來的道路,不害臊的她累積了很多世界各地的朋友。稚芊期許自己成為台灣和東南亞的橋樑,並鼓勵更多新二代能把握相關資源與機會。

稚芊與不同國家的朋友合影留念。(林稚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