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報導由台北順風社「世界旅遊日慈善專案」獨家贊助。
撰文、攝影/李文馨
照片提供/主辦單位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舉辦的「新住民文化培力暨國際藝術巡迴展演計畫」,今年以「東南亞藝台灣:生活藝術工藝與民謠」為主題,舉辦一系列展覽、表演、論壇、工作坊、音樂培訓等活動,提升大眾對東南亞藝術的認識與尊重,不但推廣新住民母國文化,也增進新二代對另一個故鄉的認識。
10月21日於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舉辦的「東南亞藝術論壇:東南亞與台灣的生活美學」是巡迴展演計畫的重頭戲,除了邀請多位國內知名音樂學者演說,更有來自「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簡稱TCDC)的總顧問艾匹西(Apisit Laistrooglai)做寶貴經驗分享,讓聽眾滿載而歸。
當日論壇一開始,先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學生組成的「Matahari Ensemble 日央人兒」樂團做開場表演,只見團員們熟練地敲打印尼搖竹樂器,演繹數首台灣經典民謠「天黑黑」、「丟丟銅仔」、「點仔膠」,眾多耳熟能詳的鄉土民謠在異國樂器的詮釋下,呈現不同的風貌。
由南藝大學生組成的「Matahari Ensemble 日央人兒」樂團做開場表演,眾多耳熟能詳的台灣鄉土民謠,透過印尼搖竹樂器的演奏呈現不同風貌。(李文馨拍攝)
講座上半場由重量級嘉賓、TCDC總顧問(前執行長)艾匹西先生分享泰國新生活美學,與台灣非常友好的艾匹西曾多次來台,這次他以以創辦TCDC為主題,分享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擊泰國、整個國家陷入經濟困境時,他如何創建TCDC化危機為轉機。艾匹西回憶,TCDC之所以能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成功,是因為在泰國社會營造了一股創意的浪潮,把創意和知識深植民心,才讓泰國搖身一變成為亞洲文創大國。
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總顧問艾匹西(Apisit Laistrooglai)分享,TCDC之所以能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成功,是因為在泰國社會營造了一股創意的浪潮,把創意和知識深植民心,才讓泰國搖身一變成為亞洲文創大國。(主辦單位提供)
座落於曼谷市區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不但推動泰國整體設計風潮,同時也成為著名觀光景點。(創用CC 2.0通用版授權,拍攝者為chinnian,原圖網址:https://www.flickr.com/photos/chinnian/3004941999/)
下半場講座則圍繞於東南亞藝術及人文的特色,主講人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蔡宗德,過去曾在印尼研究爪哇音樂文化長達20年。蔡宗德從台灣出發,首先分享一個台灣史上將社區與藝術融合得最成功的案例:夢想嘉年華,這項邁入第13年的大型街頭慶典活動,源自於一位建設公司老闆蔡聰明在2000年於汐止創辦的「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原本大家一提到汐止,就會聯想到颱風天淹水的慘況,當地房價也長期低迷不振,然而自從夢想社區基金會開始凝聚當地住戶力量、舉辦一屆又一屆的夢想嘉年華後,漸漸地翻轉了社會大眾對汐止的印象,藉由派對式的街頭遊行,讓社區鄰里的家家戶戶願意走出家門,使藝術成為日常生活觸手可及的一部份。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蔡宗德,首先分享台灣本地將社區與藝術做結合的成功案例,再延伸到他至印尼峇里島考察的當地情況。(主辦單位提供)
源於新北市汐止夢想社區的「夢想嘉年華」活動,是台灣史上將藝術與社區結合得最成功的案例,舉辦13年來已成為大台北地區知名的大型街頭嘉年華。(創用CC 2.0通用版授權,拍攝者為中岑范姜,原圖網址:https://www.flickr.com/photos/h760127/10374705885/)
「藝術不僅只是一種娛樂,同時也能作為社區文化的建構骨幹。」汐止夢想嘉年華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但這個概念早在千年前的印尼峇里島就已被完美呈現。
蔡宗德解釋,峇里島當地的傳統村落組織叫作「邦加」(banjar),最早在印尼「滿者伯夷王朝」(Majapahit,起迄年為西元1293至1527年)時代就已存在,延續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邦加」的領導者稱為「格里安」(kelian),由「邦加」所有成員共同推舉而生,「格里安」的主要任務在於統籌分配寺廟儀式與祭典活動的所有事宜,因此以「邦加」為單位建構起來的傳統聚落,一直是峇里島居民動員與組織的基礎,更成為當地藝術文化得以傳承保存千年的主要載體。
峇里島上的各種演出活動,往往都是為了配合社區性的宗教儀式,因此宗教和舞蹈在當地居民生活當中是不可或缺的,每逢重大節慶,往往必須動員整個村落來共同完成,對每一個峇里島人而言,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各項儀式(婚禮、葬禮…)以及團體活動(農作、舞蹈、甘美朗樂器…..)都與「邦加」密不可分。
印尼峇里島上將藝術與聚落結合的基層組織 「邦加」(banjar),是當地文化得以傳承延續千年的重要關鍵。(資料照片,圖中捏麵人由印尼移工藝術家Pindy Windy製作,Asuka Lee拍攝)
隨著全球化與觀光市場發展的影響,峇里島上部分表演藝術型態已逐漸跳脫宗教儀式,轉變為一般觀光場域裡的例行性演出,然而峇里島居民日常生活與宗教、舞蹈緊密結合的特性仍舊沒有改變,甚至更有人認為:每一位峇里島人都是藝術家。
現今峇里島一系列觀光表演中,「克恰克」(Kecak)是最受到大家喜愛的一項,當地居民至今仍然運用「邦加」的組織力量執行這項觀光化的表演活動,這時在論壇現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李明晏教授將克恰克帶進講座,邀請觀眾上台一起體驗克恰克所帶來的震撼以及和聲的難度。
峇里島一系列觀光表演中,「克恰克」(Kecak)是最受到旅客喜愛的表演項目。(創用CC 2.0版授權,拍攝者為Rollan Budi,照片網址為:https://www.flickr.com/photos/rollanb/3369214243)
李明晏教授(右)邀請觀眾上台體驗「克恰克」所帶來的震撼。(主辦單位提供)
李明晏教授(右)邀請觀眾上台體驗「克恰克」合聲的難度。(主辦單位提供)
如同艾匹西先生在上半場講座強調的重點:文化除了用來欣賞之外,甚至可以轉換成經濟收入,因此所有非主流的次文化也應該被尊重,才是翻轉國家經濟危機的重要因素;此外下半場講座讓我們了解到,藝術同時也是社區的活化劑,無論在哪一個場域,唯有透過藝術與聚落的連結,文化才能完整被保存下來、進而帶動觀光經濟發展,創造聚落文化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