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移人看台灣】不是過客的我,以新住民身份重新認識台北

【移人看台灣】不是過客的我,以新住民身份重新認識台北

撰文、繪圖/水煮玉米(筆名,中國籍新住民,來自上海)
校稿編輯/張允中

經常能在台北找到上海的影子,比如置身信義區松智路、穿過新光三越直通誠品和統一時代百貨,就像上海黃浦區有名的南京東路;年輕人流連忘返的西門町,如同現在已經遭拆除的上海普陀區西宮;饒河夜市隔壁的五分埔,彷若上海七浦路服飾批發市場;101大樓比美當年大陸第一高的東方明珠,不過後者現在連前十名都排不進;台北火車站像是上海閘北區火車站縮影;松山火車站猶如上海南站;龍山寺附近艋舺區域發展軌跡近似上海城隍廟;大稻埕迪化街使人聯想老西門,是小時候買舊書的地方,周圍住房很有年代感,小弄堂裡藏著很多柑仔店……

在台灣,作為大陸配偶,是新住民,每天行走於巷弄小徑,跑市場看叫賣,赴魚市看競標,住在郊區地帶租金稍便宜的頂樓加蓋雅房裡,和不相識的室友共同生活,不禁抱怨房間老舊、生活不便利、物價高、經濟不景氣、空間狹小、裝修不夠舒適,此外,瓜果蔬菜分時節性,資源少,發展幾乎停滯於大陸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階段。

此次有機會從另外一個角度觀看台北,在流動中重新認識這座城市。

許多觀光客來台北旅遊時會搭的雙層觀光巴士,被筆者視為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交通工具。(筆者拍攝)

筆者手繪的雙層觀光巴士圖示。

搭上觀光巴士,立即像是被貼上遊客的標籤,隨車人員熱情遞上導覽地圖,詢問目的地,到站前適時提醒攜妥隨身物品準備下車。不由感歎台灣的服務業的確相當完善,不管到哪裡,都能感受到熱情、溫暖及熱絡。

巴士區分紅線、藍線等兩條線路,皆從台北火車站出發,自西門町、中正紀念堂繞一圈,紅線接續駛向永康街,直奔101,再從忠孝東路繞回;至於藍線則一路朝著士林開去,終點是故宮,再原路折返。

初抵台北時,大概和所有觀光客一樣,必定會登上台北101欣賞夜景,感受擎天大樓核心區域的熱鬧繁華,然後再爬到象山山頂,從高處眺望大半個台北市,最顯眼者當然是昂然聳立、周圍盡是白色燈光環繞的台北101,相機裡自然保留下整片流光溢彩、燈火輝煌的不夜城。不過,隨著造訪次數增多,台北101的吸引力不復存在,已無初見時的驚歎,偶爾談到也是和朋友說「台北101和上海金茂大廈好像哦」。此外,已記不得初次置身中正紀念堂時,震撼於中式宮殿的雄偉氣勢,在一個城市生活久了,身邊景點成為日常經過的普通建築,已然失去原有魔力。

此次重新審視這座城市,坐在觀光巴士頂層,目光所及是永康街頭鼎泰豐外總是大排長龍的饕客,準備前往通化夜市逛小吃攤的人們,在地標大樓門口拍照留念的學生,提著購物袋剛從忠孝SOGO出來的年輕女孩,拉著孩子的手在故宮站下車準備入館參觀的夫妻倆,初來乍到在台北火車站前看著手機找路摸不著方向的外籍移工······。

筆者手繪本人在站牌等待觀光巴士的情境。

這裡沒有變,和去(2017)年三月初抵台北一樣,細細在大稻埕漫步可以找到很多家老店,維繫著傳統手藝和經營模式,在剝皮寮市場可以感受市井民眾日常,在公館可以吃到便宜美味小吃,飯後摸著鼓鼓的肚子轉赴二手書店淘寶;台北沒有上海的快速節奏,這裡宜居、藏龍臥虎,且記錄著滿滿的歷史,它光鮮亮麗,它溫暖如初日。

不同的是,現在必須擠在人群裡趕路,盤算時間前往生鮮超市購買打折食材,為了省電費流著汗在廚房煮麵,斟酌補貼家用著手應聘工作,採購時得要扳著指頭算計算計哪一樣更划算,僅僅一個月時間便將國際都市的小資女逼成省吃儉用的家庭主婦,討厭現在生活的時候,也一併排斥著這個城市。

幾乎忘記當初跨越海峽的決心,支撐自己在新環境努力摸爬滾打的動力,是因這裡有深愛的那個人。

換個角度認識台北,置身高處觀看台北,用不一樣的方式欣賞台北。

支撐自己在另一個國度努力摸爬滾打的動力,是因這裡有深愛的那個人。(筆者拍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