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圖說:印尼藝術家阿里亞(Arya Pandjalu)騎在他的裝置藝術作品「移動的生活」上合影。(張月嬌提供)
撰文、攝影/Asuka Lee
印尼新銳藝術家阿里亞(Arya Pandjalu),7月受邀來臺灣參加桃園市文化基金會主辦的「憩桃工廠趣 ── 藝術駐地計劃」,入住桃園市新屋區的永安保生宮進行創作。近期他的藝術作品「移動的生活」已完工,此項裝置藝術由三輪車、漁船、房屋、客家文化等多種元素組合而成,甚至還可以踩三輪車載這項作品外出遊街,外型相當引人側目。
阿里亞來自西爪哇省萬隆市(Bandung, West Java),1976年出生的他個子嬌小,臉上總掛著陽光笑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這是他第三次來臺灣,他形容對臺灣的印象就是什麼都「大」:水果很大顆、捕上岸的魚很大隻、似乎連臺灣人的食量也很大,不過他也稱讚在駐村創作期間,鄰里居民對他非常友善,且治安也很好,晚上出門也很安全。
阿里亞手持以厚紙板製作的「移動的生活」原始構想模型,然而最後的成品(後方)由於融入了在地文化元素,與原始構想的外型已不甚相同。(Asuka Lee拍攝)
阿里亞有一套堅持的創作理念,認為藝術必須貼近生活、進而傳達某個議題或與當地風土民情作結合,才是成功的藝術作品;因此他過往曾創作一系列以鳥類、森林為主題的作品,希望喚起印尼人對國內森林遭破壞的重視。而這次來永安,阿里亞一開始便向居民說:「我希望不是我請你們幫忙完成這項作品,而是我們一起完成這項作品。」他希望加入在地元素,創作才能貼切反映當地文化。
因此阿里亞初期花了許多時間,騎腳踏車在永安里四處拍照,他觀察當地是一個同時具備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聚落,有象徵高科技的工業區,也有代表傳統的宮廟與客家文化,因此他的作品命名為「移動的生活」,就是希望反映永安里居民的生活樣貌,此外他也觀察農人種稻的情況、漁人捕魚的景象、以及當地獨特的客家花鼓,這些元素都成為作品的一部份。
臺灣鄉間常見的紅磚屋、對聯、民間信仰等,都成為「移動的生活」作品一部份。(Asuka Lee拍攝)
收割農人的肖象由阿里亞親手繪製,帶有客家風情的花朵則由當地里民志工剪貼完成。(Asuka Lee拍攝)
永安當地知名的客家花鼓,也成為阿里亞繪製在「移動的生活」上面的題材。(Asuka Lee拍攝)
當阿里亞收集好素材,準備開始打造作品實體時,整個鄰里也總動員幫助他,先是附近的三家在地企業「GFun聚紡紡織生活館」、「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白木屋品牌文化館」 免費捐贈物資及材料外,連善於木工的里長郭先彰、手藝精巧的宮廟會計張月嬌也下海幫忙。而製作過程中,曾有熱心居民跑來問:「既然這個作品外型有漁船的樣子,那我這邊有一些捕魚用的漁網,可不可以擺上去?」阿里亞也欣然接受,因為這些過程都反映在地生活的樣貌,對他來說這項作品一定要有當地居民的參與,才算是真正成功。
「移動的生活」完工後,目前已由工作人員踩著三輪車在當地社區遊街數次,目前這項作品成為「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的展出內容,與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一同讓遊客觀賞。阿里亞離臺後,「移動的生活」將保存於永安宮內,每逢重大節慶皆會由廟方人員騎出展示,作為宣傳社區文化的利器。
永安里長郭先彰(右一)、宮廟會計張月嬌(左一)不但照顧阿里亞(右二)在駐村期間的生活起居,甚至也捲起袖子當志工,一齊參與作品創作。(Asuka Lee拍攝)
「移動的生活」不但可由三輪車載著移動,內部也放置桌子及板凳,用意是在作品外出「移動」時,可隨時停在路邊作為當地居民歇腳喝茶、聊天談論「生活」的交流站。(張月嬌提供)
採訪結束前,阿里亞淡淡跟我說,他在臺灣停留的時間內會四處參訪,也曾經在一些漁港內遇到不少印尼漁工,但這些同胞竟然每晚都得睡在漁船船艙裡,又熱又狹小,沒有陸地上的空間讓他們睡覺,他得知這種處境時簡直難過的快哭了,因此未來若他有機會進入移工聚集地駐村創作,也會以移工作為主題來打造作品,呈現他一貫「藝術與當地結合」的創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