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孟佳
照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異質媒材承載遠洋而來的議題,陳列在偌大的展廳裡。「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展覽,自2024年12月19日至2025年4月13日,於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展出。展覽邀請31組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和臺灣的藝術家創作,並以「SUNDAY(星期天)」為意象,代表移工暫時脫離勞動束縛、重新掌握時間主導權的珍貴時光,期待透過藝術,把散落在城市日常中、容易忽略的議題帶進大眾視野。

臺南市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展,集結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和臺灣等31組移工與藝術家的作品,內容豐富精彩。(南美館提供)
「SUNDAY(星期天)」多為移工一周當中僅有的休息時間。本次展覽突破以往談及移工議題時的沉重,轉而聚焦於人群脫離工作環境、火車站等離散場所後,呈現出的生活樣貌。展覽主策畫柯宜芸期待作品引發觀眾好奇,而一旦有人產生好奇心,議題就能獲得更多關注。
柯宜芸指出,移工文化早已融入街頭,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展覽將你我熟悉的日常風景帶入美術館,成了襯托議題的點睛之筆,「有點聚焦的感覺,你才有辦法看見這些散落在城市當中、容易被你忽視的事情。」他說。
展區分別規劃「漂移之味」、「逃逸之方」、「艷陽下南風吹」等三個子題,串起移民及移工自海洋彼端來到台灣的日常故事。展覽穿梭在移工來台的三十多載歲月間,既能帶領觀眾體會移工的家鄉情懷,也能見證其來台後的文化融合與衝突。觀者可通過展間裡的麥克風與投影片主角一同歡唱,或坐在椰子樹下,聆聽廣播裡的印尼民謠。藉由饒富互動性的作品,提供眾人觀察社會的新穎視角。

臺灣藝術家陳含瑜《刺刺的河:印尼Sungai Duri卡拉OK記憶計畫》,發想自移工在休閒時刻喜愛唱卡拉OK的意象進行創作,民眾可在展間裡與作品影片一同進行歡唱。(南美館提供)
參展藝術家吳庭寬與夥伴組成的「SILATURAHMI」,在本次展覽中,將與外籍漁工互動的經驗和漁船外型的藝術作品結合,讓觀者有機會親自走進漁船中,感受漁船上的生活情景。吳庭寬表示,雖然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與新住民、移工相遇,卻不一定有機會直接對話、討論議題。本次展覽中的作品有的呈現移工的勞動場景,有的反映移工生活樣態,但他提到:「這些內容一般民眾或許時常忽略,甚至完全不知道。」展覽不但成為文化理解之間的橋樑,更創造了走進議題的窗口。

參展藝術家SILATURAHMI (盧昱瑞+吳庭寬+藍雨楨)在展間內重現漁船內部與外觀的風景《魷釣船:漁場》、《SILATURAHMI:東港鹽埔2023-2024》。(南美館提供)
除展廳內部的創作外,廳外走道等場所也安排了許多符合空間意象的藝術作品。其中,靠近落地窗的一隅特別規劃來自「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書展計畫,計畫發想源自於「燦爛時光」每周日於台北車站大廳廣場擺設的行動書攤,蒐羅東南亞多國的原文書,以及移民工文學獎作品集等,讓民眾得以經由文學認識不同文化。
來自台北的侯東村分享,他在參展當天花了一下午,看完了《移工怎麼都在直播》這本書。平時在火車站常常看到移工直播的他,原本無法理解箇中原因,「但我看了裡面才知道,那是因為他們很累、空虛。透過直播他們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這對他們來說是抒發情緒的環境。」他說。
不只觀者能受展覽啟發,展覽執行廖冠敏也在展覽執行過程中有相當深切的感動。他指出,策展時大多接觸藝術家,鮮少有機會與移工互動。而本次與參展移工一起淨灘、描述彼此家鄉的經驗,讓他印象深刻,「當下聽他們分享,覺得他們跟我們其實是很靠近的。」廖冠敏說道。
本次展覽在多處融入了東南亞語言,讓過去總以中文為主的藝術空間,得以被更多族群看見。開展至今已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柯宜芸提及自己這段時間的觀察,發現有不少移工在假日呼朋引伴來到這裡打卡拍照,「這件事讓我感到非常的開心。」他笑著說。

藝術家羅懿君運用與移工組織一同淨灘所撿拾的海廢物創作出了《大花瓶與移動風景》。(南美館提供)
「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展覽,不只以各式媒材帶來視覺上的震撼,更時而以氣味喚醒大眾生活中的瑣碎記憶,時而利用聽覺或文字,模糊不同語言之間的分野。彷彿一記警鐘,擊碎人群之間的藩籬,重新看見彼此生而為人的共鳴和多元。就像台中東協廣場裡頭,藏著東南亞店鋪的小巷弄;就像台南公園裡,星期天移工的聚會。唯有走進去,才會真正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