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報導圖文由 Instagram 粉專「東南亞日常」版主提供
「新年不是已經過了一兩週,怎麼四月底才慶祝啊?」看到版主 PO出參加活動的動態,柬埔寨裔網紅「越南阿旺」忍不住詢問我。
有上千年歷史的潑水節舉世聞名,中南半島及南亞諸國新年慶祝大多於四月中旬,經常以潑水、灑花瓣等形式呈現。在台灣,每年台南泰國廟、中壢龍岡、新北緬甸街等移民社群都會舉辦潑水節活動,而這是板主首次得知在自己居住的台中竟然有人數相對稀少的柬埔寨社群所舉辦的新年慶祝活動,於是理所當然報名參加了!
這次場地位於台中市豐原國小旁的鄰里活動中心,與火車站相近,大眾運輸或開車都十分便利。由於在台灣較少聽到柬埔寨社群,包含我自己都少有機會接觸,過去我曾認識有柬埔寨學生來台就讀研究所,他們告訴我,由於台柬並未相互設立大使館、來台就學程序繁瑣、柬國大學行政緩慢等因素,來台就學並非多數人首選,且大多研究生畢業後不會留在台灣,當他們回國後,我便更難接觸到在台的柬埔寨人。
〈柬埔寨社群新年慶祝活動當日入口處影像〉
冒雨走到活動中心門口,看見不少人穿著柬式傳統服飾,還有改良過、更為新潮的款式,也少不了近年常見流行的花襯衫、花布圍著腰當裙擺。一位新住民告訴我,部份參加的柬埔寨人住在台中山線海線各區,更有許多人從南投、彰化、桃園、甚至花蓮專程過來,為了這場充滿家鄉味的活動從各地趕來齊聚。
在台柬埔寨社群新年慶祝活動入口處的熱鬧景像。
活動場地同時懸掛台灣跟柬埔寨國旗,以及過去一些活動照片。
我想起幾年前曾有位認識的印尼新住民女士,專程搭高鐵從台北到台中參加一場印尼人的小型演出,結束後再坐火車返回。對我而言,那場演出小到我感覺不太值得特地來一趟,但對於離鄉在外的遊子,參加這種充滿家鄉味活動,距離和規模都不是問題。
活動中心門口有裝飾的背板牆可以拍照,還有美食、兒童異國服飾、紀念品等攤販,場內外人聲鼎沸,周圍聽到的皆是我曾有短暫學習過、卻因年久而陌生的高棉語。當天單獨前往的我,常被熱情的柬埔寨人問道「妳怎麼只有一個人來啊?」然而我尚未與任何人建立友好關係,只敢小心詢問「這是什麼菜」、「那是什麼意思」,就像誤入某場熱鬧慶典、還沒摸清細節的外國人。(雖然版主喜歡跑活動,但其實是個慢熟 i 人)
入口處有精心製作的傳統文化背板讓大家拍照。
說實話,我雖知道柬埔寨國菜「Amok」(高棉咖哩)、也去過幾次柬式小吃店,但對該國料理口味、原料仍無概念。曾經問一位去柬埔寨交換半年的緬甸朋友,覺得當地口味如何?緬甸朋友吐槽太甜了,很少吃到真正的辣味。直到中午品嘗那些料理,我立刻會心一笑,各位放心,柬埔寨口味對台灣很友善呢(笑),不知是為了活動改良口味,或原本就如此。
整個上午,主持人和政府機關在台上宣導、介紹文化,觀眾席確實有人乖乖坐著與其互動,同時後面許多人潮進出,攤販依然在買賣,好多人與朋友見面聊天敘舊,大家都非常「做自己」,台上台下音量相當,很瘋,但我喜歡。
比起在觀眾席正襟危坐,不斷地人流走動也許更能顯示熱鬧。
活動剛開始時,大家還排排坐著。
現場販賣的柬埔寨服飾。
現場販賣的各式柬埔寨相關物品。
此時看到一群年輕面孔走進,坐在後排的版主不管三七二十一悄悄離席,深呼吸一口氣點了一位同學肩膀。
「Excuse me, are you Cambodian students ?」
「Yes yes」同學們有些緊張,面面相覷以後才點頭回應。
「Which university do you come from ?」
同學們停頓住,接著說他們英文不好,可以講中文。這群打扮潮流的年輕面孔來自青年高中建教合作僑生專班,遠從大里轉乘公車、火車才抵達,當天這些年輕同學們還有擔任歌唱演出、負責放音樂。除了青年高中,甚至有另一批人數較少的學生來自嘉義東吳高職,特地早起搭車,又得提前趕回去。
同學們唱著表演歌曲,後續的跳舞環節,也有幾首歌是學生在旁邊唱的。
中午一到,中間椅子全清空,好多人拿出野餐墊鋪平直接就坐,現場分為好幾團新住民,還有兩團是學生。
炒粿條,旁邊的新住民阿姨說很好吃,多夾一點。
很多時候我去到什麼地方、參加哪些活動,都習慣一直拍片和寫下文字紀錄,滿腦子只想著「這個可以/不能PO」、「角度怎麼拍比較好」、「這裡要怎麼詮釋」,難以享受其中;但對現場這些遠道而來的朋友來說,因為難得有機會參與到同鄉活動,反而更能放得開,一邊拍照紀錄同時完全投入。
〈當天現場玩起有點「用力」的傳統遊戲 — 踩氣球〉
你們覺得在活動中心裡面可不可以潑水? 3…2…1… 答案是不行!
既然不能潑水,有什麼替代方案呢?答案就是狂灑爽身粉,跟不用錢一樣。只要手裡握一罐,你就是老大。(不過其他可以潑水的場子也會灑爽身粉,甚至聞到香水味)
當天會有人猝不及防捧著一把爽身粉往你的脖子、手臂抹,也有人笑嘻嘻合掌向你走來,下一秒就往你臉上抹,口中說著高棉語祝福。接著你也去找人拿了一些粉,四處張望找尋剛才抹你臉上的人準備抹回去,看到目標後馬上「友好交流」,不用太見外。
最近聽聞潑水節中有不少被吃豆腐的事件,不過當天過程中大家都蠻有禮貌,不論什麼性別,至少我自己沒感覺到不舒服的情況。
〈柬埔寨人互相往對方臉上身上抹爽身粉表達祝福,同時在現場跳起傳統舞蹈的影片〉
大約三點五十分,學生們為了趕車開始陸續離場,其實按照表定時間四點要準備清場,但學生走了之後,「社會組」人馬很快到舞池中央繼續跳了將近半小時,場內的人少了一大半,音樂風格也趨向「年長」。
可能因為人少,這時我才突然更有感覺想融入跟著跳,學一些傳統的手勢動作。就算不會也不用擔心,當現場阿姨們看到你笨手笨腳的樣子,就會自動過來一路手把手教你跳,她們可能剛才被爽身粉炸過、已經換了一套衣服,你突然臉盲認不出來,嘴上還在遲疑,但身體已經非常誠實地跟著音樂舞動起來,雖然手臂有點痠,不過這次速度放慢,又圍著中央繞了好幾圈。
總之不要叫阿姨,叫姐姐就對了。
我想,「享受其中」是需要練習的。
將近一週後的早上,我收到《移人》主編阿蘇卡的邀稿,希望能在《移人》版面刊登這場台灣難得的柬埔寨社群活動,於是我鼓起勇氣傳訊息給當天的活動主辦人:
「Surs dey(柬埔寨語的你好),想問一下你們是第一次辦這個活動,還是前幾年已經辦過呢?」
主辦人似乎一時沒弄懂我的意思,他回:「您好,請問您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
「哈哈哈,不是那個意思。我第一次參加,以前不知道台灣的柬埔寨人有這樣的活動,想問你們以前有沒有辦過?」我連忙解釋。
「喔~沒有辦很多次,只在去年有辦過。」
「如果你有什麼想法都可以告訴我們,以後會辦得更好」
「希望每年都可以辦,讓大家一起來歡樂,歡迎明年一起來!」
桃園柬埔寨新住民台灣同鄉會的一個大哥,非常熱情和大家自我介紹。
現場一位小朋友揹著柬埔寨國旗造型的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