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您知道為何東南亞商店大多盛行小包裝商品嗎?這與移工在家鄉的消費型態有關

您知道為何東南亞商店大多盛行小包裝商品嗎?這與移工在家鄉的消費型態有關

撰文、照片提供/Tan Tsin(FB&IG 粉專「細說東南亞」版主)

如果你曾經走進臺灣的東南亞超市,應該不難發現,貨架上總是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包裝商品,每份的份量似乎都僅夠短期使用,與國內一般超商或大賣場強調CP值的大包裝方式大相逕庭。

在解開這個謎底之前,我總是認為只有在臺灣的東南亞超市才會販售這種小包裝商品,直到幾年前去了一趟印尼之後,才發現原來在印尼當地的雜貨店(印尼語稱作warung),從門口到店裡掛滿一串又一串的小包裝產品,無論是洗髮精、沐浴乳、洗衣精、即溶咖啡包,甚至辣椒醬、味精,幾乎都是一小包一小包的方式來販售。

你知道這背後的原因嗎?我想你一定也很好奇,是不是因為印尼人常常需要搬遷或外出工作,所以他們習慣購買小包裝的生活用品呢?還是印尼人喜歡嘗試新產品,所以經常更換日常用品的品牌呢?

在臺灣的東南亞超市販售小包裝的味精。(筆者提供)

在臺灣的東南亞超市販售小包裝的洗衣精。(筆者提供)

小包裝商品在多數台灣人觀念中,通常是為了讓消費者能方便的試用,避免人們擔心不習慣或不喜歡某些產品的情況發生。而在環保減塑政策尚未落實之前,許多旅宿業者也會提供小包裝的盥洗用品,讓旅客能夠拋棄式使用,既方便又實用。

我一直很想了解東南亞這種「小包裝經濟」現象背後的原因,於是和幾位印尼朋友進行了討論。他們告訴我,其實在印尼也有不少人會像我們一樣選擇大包裝商品;然而,對許多收入較低的人們來說,即便大包裝商品通常CP值較高,但他們的工資可能無法一次負擔整瓶洗髮精或沐浴乳的費用。

尤其是那些做零工的人,他們通常只能領取日薪,購買力相對有限,因此他們往往只能選擇小包裝的方式來購買生活必需品,這也反映了當地人根據當月薪水來調整生活方式的情況,他們睜開眼的每一天都得根據實際收入來決定購買多少生活必需品。

印尼當地雜貨店門口掛滿一串又一串的小包裝商品。(筆者提供)

印尼當地飲料攤位掛滿一串又一串小包裝的即溶咖啡和飲料粉。(筆者提供)

即便這些人來到台灣成為移工,他們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消費習慣、偏愛單價低廉的小包裝商品 -- 特別對於剛來沒多久的新進移工,由於大部份薪水都必須優先償還仲介費,日常生活的每一筆支出都得精打細算,因此在地的東南亞商店也配合移工的需求推出各式小包裝商品,讓他們能靈活選擇日常所需物品。

這種「小包裝經濟」不僅反映了當地市場需求,也讓本身在故鄉就習慣購買小包裝商品的東南亞移工感到更加親切與熟悉。

或許由於在台灣經常需要搬遷和更換工作地點,這些移工或居無定所的人對「家」的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不禁讓人好奇,他們如何看待台灣這個地方與「家」之間的關係?這確實讓筆者非常感興趣,未來或許會再朝這方面做深度著墨。

在臺灣的東南亞超市,小包裝的辣椒醬非常受歡迎。看到幾位移工朋友一次就買了好幾大袋來囤貨,看來辣椒醬對他們來說是必備的調味品。(筆者提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