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網友談移人】夏夜、Soto湯、與移工們席地而坐 -- 南方澳的印尼宰牲節

【網友談移人】夏夜、Soto湯、與移工們席地而坐 -- 南方澳的印尼宰牲節

撰文、拍攝/廖映彤

宰牲節,伊斯蘭教的兩大重要節日之一(註1),對許多台灣人來說可能是頭一次聽到。

近年來人數漸多的移工,我們對於他們的身影並不陌生,卻宛如兩條平行線,除了媒體對刻板印象的推波助瀾外,鮮少有人願意去接觸、理解這些異鄉人,他們可能背負一家人溫飽、也許懷抱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儘管離家千萬里,文化與思念依舊被實踐著、絕無缺席。

8月1日的晚間涼爽舒適,我們帶著西瓜前往宰牲節的活動地點 -- 宜蘭南方澳漁港的漁產加工廠,四、五輛宛如車隊的機車行過彎曲的小巷後抵達目的地,現場人數眾多,傳統服飾色彩在昏暗的燈光下不減其鮮豔繽紛,大部分的人圍成圈,在有著圖騰紋路的地墊席地而坐,幾乎都是戴著圓帽、身穿休閒服裝的他們,而包裹著頭巾的她們則零星分布在圈的一小部分,其餘則散坐後方的地上,準備誦經完畢後大家的飲食。


在有著花紋圖騰的地墊上席地而坐,身穿休閒服裝、拖鞋,亦或頭戴圓帽的男性佔了圓圈中大部分的人數。(廖映彤拍攝)

 


後方的婦女們切開方才帶來的西瓜以便大家分食。(廖映彤拍攝)

「平時大眾認為他們是外來者,但今天來到這裡,我們才是外來者。」活動結束後一位同行的夥伴說道。

在大街、車站、漁港……他們的身影及一舉一動總會莫名地被放大檢視,口中說著的母語也常引來台灣人的側目。相對的,映照我們這晚的處境,身為女性,雖然身穿長袖長褲,但光是露出完整的頭部、頸部,在如此場合就足以吸引大部分人的目光。

注目,在異鄉人的日常生活中想必不陌生,但有別於台灣社會帶有偏見的凝視,即使文化圈並不相同,他們對我們的熱情與招呼不減。約五十多公尺長寬的工廠空地宛如跨越時空距離的家鄉,談天、直播以及美食,在富有濃厚文化的氛圍中實踐信仰與對家鄉思念的他們自在快樂。


圓圈後方包著頭巾、身穿傳統服飾的女性,準備著 Soto 湯及一盤盤的炸物、小點。(廖映彤拍攝)

誦經過程持續約半小時之久,約到中後段之際,許多人開始做其他事,只剩有著平淡和緩聲調的朗誦主導者,以及後方一個富有節奏及規律的女聲。旁邊阿姨的直播沒停過,手機螢幕不只一次環繞過現場,這是連結、分享的方式,畫面裡的她笑容燦爛,平時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有多少時間讓他們擁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朗誦完畢,我們被突如其來的詢問要不要自我介紹,因為方便記憶,我們選擇將英文名字留在那邊。同時後方的女性開始發送食物 -- 上方放著蝦餅、裡頭加了羊肉的 Soto,可以加入 Soto 的白飯、切好的西瓜,以及用祭拜時擺放水果的紅色盤子裝盛炸豆腐、蔬菜餅、Kue Lapis。


香氣四溢、味道濃郁的美味 Soto 湯(前),及剛剛切好的西瓜(後),分量多而讓人飽足。(廖映彤拍攝)

聊天與歡笑聲越來越多,似乎填滿了整個空間,歡快的氛圍讓人一度忘了這只是鐵皮搭建的工廠空地。

多數移工們住在宿舍,沒有專屬的大型聚會空間,展現思鄉之情還得先看場地擁有人是否願意租借,因此,今年的宰牲節其實沒有遵照往常的節慶儀式,整個過程更像是提供大家聚會的機會,特別是在疫情趨緩之後,久違的碰面令人珍惜萬分。除此之外,更有聽聞去年因為節慶儀式宰殺羊隻而被仲介警告觸法的事件,在異鄉生活的文化與信仰無法順利執行,與家鄉的連結似乎成了過錯。

大盆大盆的白飯、炸物在圓圈裡到處被傳遞著,後方的阿姨們相當熱情,常拿著食物問我們還要不要,但 Soto 湯加上香料實在有點嗆辣,我們只能在被弄得眼淚鼻涕直流之下笑笑回絕。想必這是專屬於他們家鄉的美味,就知道為何先前看到不少移工朋友們,在享用「清淡」的台灣湯麵前,會先加上滿滿一匙的辣椒醬了。

尾聲,幾位移工跟同行的新住民媽媽以印尼語交談著,對話的內容圍繞在前陣子出車禍過世的兩位移工的後事,同事、朋友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支持在台的後續處理程序,和運回母國的經費,希望能讓在異國辛苦打拚的他們盡快回到自己的家鄉。而周遭的人們手持垃圾袋將環境整理乾淨,大大的地墊被折起,現場在一輛輛電動車離去後恢復寂靜、畫下句點。

想起離去時,其中一位阿姨對著與一同參與聚會的我們直說感謝,腦中便閃過一幕幕新聞媒體與社會大眾對這些異鄉人的污名標籤與歧視。即使我們不是穆斯林、印尼人,他們的笑容與招呼不減;但在大多日常中,離鄉背井的他們承擔了多數台灣人不願從事的勞力工作、也承擔了許多不公義的壓迫,在文化與信仰只能在有條件的前提下被實踐時,看不見的家鄉顯得更加遙遠。

也許只有在如今天這樣的場合中,他們才能自在交談、開懷大笑,不用在意平時的偏見與標籤,展現最快樂無慮的自己。即使社會無法全然完美,但應該對每個人都多一份理解、尊重,面對身邊的移工、新住民朋友,若能少一點偏見、多一些同理,小小的影響力必能逐漸擴大,相信社會會朝更好的方向走去。

(註1:參考自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84 全國宗教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