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來自中國東北的我,總是聆聽鄧麗君的歌聲渡過留學時光

來自中國東北的我,總是聆聽鄧麗君的歌聲渡過留學時光

  

撰文、拍攝/張允中
照片提供/E.T.

談起華人音樂圈,「小鄧」鄧麗君的影響力迄今仍是無遠弗屆,常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其演唱魅力帶有溫暖、真摯及療癒的功效,演唱足跡遍及臺灣、香港、東南亞乃至美國等地。雖然筆者一生未曾踏足中國,但是,當時大陸「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的順口溜也在臺灣民間流傳,反映廣大中國歌迷熱愛鄧氏歌聲的真實樣貌。

鄧麗君當年猝逝猶如巨星殞落,然而,其歌聲穿透力不因其辭世稍減,仍在兩岸三地影響著一代一代人,就像本篇故事的主角 -- 來自中國的青年E.T.(化名),來台求學後便將造訪鄧麗君長眠地 「筠園」 列入人生必做清單。

90後的E.T.出身中國東北遼寧省,他回憶幼時聆賞鄧麗君的歌聲,無論大街小巷、賣場或是廣播電視節目中,一曲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來》、《小城故事》乃至《甜蜜蜜》等,每一首莫不是經典雋永的傳唱金曲。

若干年後,2017年夏天 E.T. 因攻讀博士學位來到臺灣這塊孕育鄧麗君成長的土地,不過他來臺後忙於學業,加上「筠園」位於北海岸的新北市金山區,距離學校有段車程,最後直到2020年夏季才完成這個夙願。

E.T. 對我說道:「往往在學校讀書讀累了,便放幾首鄧麗君的歌曲來聽,頓時就覺得輕鬆許多。」他形容,聆聽這些歌曲時的感受令人愉悅、舒適,可以自在地沉浸在音符、歌詞構成的音樂天地間,享受精采絕倫的美聲饗宴。

E.T.來到臺灣多年,今年(2020年)7月終於親自造訪鄧麗君長眠之處。(筆者提供)

E.T.專精歷史,在上海取得碩士學位後選擇來臺唸博士,他坦言,由於受到自身成長背景及長期閱讀資料的影響,他的博士論文選定以日本殖民中國東北(滿洲國)及臺灣的那段歷史為題目主軸。

東北、臺灣、日本,雖是不同的時空地域背景,但在E.T.身上都連了起來--E.T.憧憬的歌星鄧麗君作為「臺灣囡仔」,發跡後轉戰日本歌壇取得驚人成績,而他自己出身東北,撰寫碩士論文時卻埋首字紙堆中研究日本政治思想史脈絡。

E.T.目前已修完博班所需學分,正準備資格考試,但他自認並不擅長考試,過往考碩士班、博士班都考了兩次才錄取,像現在的博士班資格考其實也是第二次了,去年首度應試未果,只得重頭來過今年再戰,他回憶第一次資格考時用手寫應試,整天下來精疲力竭,完試後回到寢室倒頭便睡,著實累了好些天。

在重複單調且須自我管理的博班日子裡,每日都在閱讀、筆記、查找資料,並且一次次的思辨、沉澱、構思論文架構,是段艱辛的自我挑戰旅程,是以在課業學習之外,E.T.稍有閒暇便往台北市的公館、師大一帶走逛書店,一方面稍稍喘口氣,一方面也充電再出發,他特別鍾愛當地幾間二手書店如茉莉、雅博客、竹風、唐山、水準…等,是探險挖寶的絕佳去處,至於大型連鎖書店如聯經、誠品,也是行程上不可或缺的必要安排。

走逛舊書店是E.T.暫時離開繁重課業壓力的最佳途徑。(受訪者提供)

E.T.泡書店常常一待就是整個下午,是他暫時脫離壓力的獨處時光,手捧書本,一句句啃讀著文字章節,沉浸在歷史、政治、文學等領域裏,近似自我對話的探索儀式,充分滿足個人所需的精神食糧;此外在城市空間移動時,餐廳、小館乃至路邊攤的各類美食,則是另一重要的臺北體驗,E.T.開玩笑說他雖然買書開銷不少,但品嘗美食的花費也沒有在省,例如公館的峨嵋川菜、南門市場舊址旁的天然臺湘菜館,是讓他味蕾雷達嗶嗶作響的口袋餐廳,而臺灣風行的手搖飲也是E.T.的愛,特別是迷客夏的出雲抹茶鮮奶,他形容一入口,茶味、乳香層次縈繞,口感輕躍滑過唇齒舌尖,此般回甘可謂美好暢然。

流連舊城區之餘,E.T.偶爾也會前往新穎的信義計畫區看電影、買衣服,瞧瞧賣場貨架上各式新穎商品,也是認識臺北的另種方式。在這裏,大樓櫛比鱗次,店家精緻各具特色,捷運、公車四通八達,人潮川流不息,近乎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節奏,猶如「電力滿格」的大型舞臺,時時刻刻上演各式精彩的生命戲碼。

臺北新舊城區有截然不同的樣貌,看在學歷史的E.T.眼裡很是趣味,此外他還有一種另類觀察臺北的方式,那就是近期熱播的政治劇《國際橋牌社》,E.T.對我說,這部劇改編自臺灣解嚴後1990至1994年之間的政治角力,但又帶了部份「白色恐怖」的內容,劇中有個拍攝場景在臺北市六張犁公墓,對於絕大多數臺灣人甚至臺北本地人而言,六張犁公墓是極其陌生之處,但E.T.看完劇後硬是對此處充滿興趣,他翻了地圖,搭捷運從六張犁站下車後,順著崇德街步行了約40至50分鐘,終於找到這個地點。

對於長期浸淫史料的E.T.來說,親自走進此一公墓區不啻是印證學習所得的重要途徑,他興奮的向我分享當日的所見所聞,包括埋沒在荒煙漫草中的無名氏墓碑、周邊的回教公墓、以及已故白崇禧將軍的家族墓「白榕蔭堂墓園」等等。

駐足在六張犁公墓「白榕蔭堂墓園」牌坊前,遙想白崇禧將軍一生戎馬的英姿。(受訪者提供)

談論間,眼前這位對岸的知青話題滔滔不絕,以自身歷史專業結合臺北城當前面貌,聊了不少相關見聞,甚至他還知道,臺北市曾經有個新疆省政府辦事處(原址位於臺北市四維路巷弄間、已於1992年裁撤),這種超冷門的歷史地點也會突然在話題當中蹦出來。

E.T.雖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但其實他祖父母輩出身南方的蘇州,因此當他研究所前往上海就學時,由於上海隔壁就是蘇州,讓他有種難以言喻、貌似真正返鄉的感受,彷彿南方土地一直在呼喚他似的,血液中隱然有股力量把他向外推展,最後竟跨海來到更南方的臺灣尋求新天地。

我不禁想著,若把歷史鏡頭拉回距今約80年前的1940年代,滿州國領土實際控有現今遼寧、吉林及黑龍江3省全境等地,根據史料當時有數千名臺灣青年選擇前往同屬大日本帝國的滿州國發展,換句話說臺灣兩年前流行的「北漂」議題也不是新鮮事,80年前的先祖早就在做這件事了,當然先祖們甘願來到數千公里外、地理氣候環境截然不同的東北地區,內心自是有著種種不同動機。

歷史浪潮波濤洶湧,捲回臺灣故土有之,留在東北、因故必須隱於時代狂浪中者亦不在少數;至於實際經歷「滿州國」的東北本地人,接續進入新中國時代後,又是不同生命軌跡。由於歷史發展此般錯綜複雜,E.T.自幼接觸家中附近耆老,這些長輩的歷史觀暨個人感受迥然不同於他當時唸的教科書內容,不斷引發E.T.心中的好奇心,這份動力冥冥中驅使他順著先人足跡向外鑽研,試圖以歷史眼光探究統治者、遭殖民者之間若干政治、經濟的複雜關係脈絡。

E.T.強力推薦我一定要看《國際橋牌社》,他特別喜歡其中有句台詞「有時候該冒險的時候就該勇敢去冒險」,短短一句話,說明政治領袖力抗反對勢力的醒悟,將之套用於80年前選擇北漂闖蕩滿州國的臺灣青年、甚或1970年代決意進軍日本演藝圈的鄧麗君,似乎都能詮釋一代一代臺灣人的冒險精神。當然,E.T.本身也挺適合被這句話給詮釋 。

此時此刻置身於臺灣島上的E.T.,過往學歷史、談歷史,後續接受政治學薰陶,成就自身以政治、歷史雙層看世界的視野,但身為一位「移人」的他,離家多年遠赴上海、臺北,想念家鄉時難免感到孤寂,所幸E.T.每每都在鄧麗君的歌聲中獲得堅定的支持力量,得以繼續一步一腳印的在異地將人生邁進。

E.T.遊歷信義計畫區之際,視線總離不開101大樓。(受訪者提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