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千千
攝影/王昱文、彭阡晏、江彥杰
「台中1095文史工作室」與「BTS無界塾實驗教育」合辦之「台北移工地景擬真體驗營」於7月17日盛大舉辦,活動有近50名學員參與,透過一連串精心設計的活動內容扮演「一日移工」,讓學員體驗在台移工的休假生活、認識外籍移工相關法規與限制、並進一步將課程所學實際應用在遊戲中,一邊玩樂一邊學習。
活動設定由學員化身印尼籍移工「阿蒂」與「阿國」,在好友莉塔的引導下展開吃喝玩樂各項行程,主辦單位特別製作了精美的居留證與視訊影片,帶領學員進入角色情境中,為闖關活動增添趣味性。
主辦單位特別製作了精美的居留證與視訊影片,帶領學員進入角色情境中。
主辦單位特別製作了精美的居留證與視訊影片,帶領學員進入角色情境中。
闖關活動共分為5道關卡,每道關卡作答時間為15分鐘。在關卡結束後,小組會獲得下一道關卡的謎題,學員們必須發揮想像力在地圖中發掘線索。除了考驗分工合作與團隊精神,也考驗學員臨急應變的才智。
當移工想家時,往往藉由味蕾撫平鄉愁,東南亞食品百貨「EEC」販售各國泡麵、調味料、飲品、零食、生活用品,是採買的好地方。不過學員們想要購買商品,得先通過老闆娘的考驗,除了利用手邊的資源找出9樣食材的品名與資訊,也得學習辨識「清真認證標章(Halal Logo)」,找到5個符合清真認證的食品才能過關。面對這麼多新鮮又陌生的食材,學員們看得眼花撩亂,直喊好想真的買來吃。也有學員反問老闆娘會不會開發票,有沒有稅金的問題?場面非常熱鬧。
而無法下廚時,小吃店就是尋找家鄉味的選擇。台灣常見的各式東南亞小吃店,結合在地食材與傳統手藝,是新移民維繫生計的方式,也是移工們聯繫情感的據點。
印尼小吃店結合了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多重體驗-在視覺體驗中,學員們透過餐點的照片猜菜名,學習辨識印尼菜最常見的食材及製作方式;在味覺的體驗中,一起吃了香香辣辣的雞肉沙嗲,看看是否能猜到沙嗲使用了花生粉、薑黃、椰奶這三種材料;在嗅覺的體驗中,認識了不同的辛香料,魚露的味道實在讓大家驚呼聲連連;最後再一起學習「好吃、謝謝」的印尼話,學員們表示這道關卡真的好好吃。
印尼小吃店關卡結合了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多重體驗。
吃飽喝足後,來到每日最重要的「禮拜」時間。「禮拜」是穆斯林的五項宗教義務之一,每日有五次固定時間的「禮拜」,分別是晨禮(清晨)、晌禮(中午)、晡禮(下午)、昏禮(黃昏)以及宵禮(晚上),也有固定的儀式程序,必須跪拜、誦唸經文等等。在「禮拜」之前,除了得先清洗口、鼻、臉、手、腳,也得換上遮住羞體的衣物,並朝麥加的方向進行跪拜。
在這道關卡中,除了認識「禮拜」這項宗教義務、練習將「禮拜」時間畫下來、使用指北針辨識麥加的方位,也有穆斯林傳統服飾與「禮拜」的親身體驗。學員們一個個化身小小穆斯林,在靜肅的氣氛中學習尊重不同的文化。
活動結合日常課程所學,學童練習將「禮拜」時間畫下來。
學員練習以指北針辨識麥加的方位,也有穆斯林傳統服飾與「禮拜」的體驗。
完成「禮拜」後,學員們得知阿蒂與阿國收到一封來自印尼母親的家書,趕忙來到傢俱店。打開家書一看,原來是母親希望在台灣賺錢的移工姊弟倆人,能夠幫忙家裡添購一些新傢俱,而且移工可以透過提貨單跨國將傢俱送到府噢。
但對於一個月只有5000元台幣存款的移工來說,每一筆支出都得精打細算。學員們在這道關卡必須思考如何以最少的錢買到最多的商品、判斷商品的重要性與優先順序,以及分期付款的計算方式等等。有許多學員光是看到最新型號的3C產品就忘了自己正在闖關,也有學員被產品的價格弄得眼花撩亂,開玩笑地說:「好想跟媽媽說沒有收到信啊,這樣就不用買了……」。
打開家書一看,原來是母親希望在台灣賺錢的移工姊弟,能夠幫忙家裡添購一些新傢俱。
吃飽喝足、買完家具後,阿蒂與阿國來到台北車站稍作休息。台北車站因為沒有足夠的座椅,移工們習慣坐在大廳的地板上聊天,就如同許許多多到國外旅遊的台灣人一樣,尋找一個稍作喘息的空間。然而路過往來的人們,總是不經意地對移工訴說充滿歧視的言論,讓扮演移工的學員們體會到一股感同身受的心痛與不舒服。
幸好,還有「燦爛時光」的地板圖書館,讓移工可以獲得心靈上的慰藉,讓沒有台灣身分的移工可以輕鬆借閱書籍,讓這些飄洋過海來到異鄉的遊子也擁有學習的機會。只不過阿蒂與阿國不小心把準備借書的ISBN碼給忘了,學員們只好加入東南亞文化知識PK賽,以獲得ISBN碼的線索。在這道關卡中,除了增進對東南亞文化的瞭解,也認識了「燦爛時光」地板圖書館與相關書籍。
闖關結束後,學員們紛紛回到教室討論起今日遊戲的內容,有人累到忍不住打瞌睡,卻又難掩興奮之情。因為學期間已經修習過相關課程,在這次的活動中並未感受到明顯的文化衝擊,面對不同的題項反應快速,當感受到移工所遭受的歧視時,也會主動提出反對意見。
而在所有的關卡中,有實際感官體驗的活動 -- 例如食物與語言學習,學員們的參與度較高,反而是需要花時間計算、動腦的題目,得耗費更大的專注力。然團體活動就如同小型社會的縮影,有人擅長找資料、有人擅長回答問題、有人則扮演開心果,逗得關主哈哈笑。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與表現,而是過程中彼此懂得相互管理、相互照應,讓活動在此起彼落的歡笑聲中畫下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