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餐桌上遊東南亞    泰新住民開班教做菜

餐桌上遊東南亞 泰新住民開班教做菜

中文撰稿/賴品潔

「台灣人都說蝦醬聞起來像腳臭味!」泰國新住民陳瑪莉一句話惹來眾人大笑。為了增進台灣社會對東南亞移民工的認識,南洋台灣姊妹會推出「餐桌上的家鄉」活動,讓新住民當講師介紹家鄉菜,也讓台灣民眾透過食譜了解東南亞文化,不用上餐廳,就能自己在家動手做,享用道地的異國料理。

講師陳瑪莉來自泰國,有電子資訊相關科系背景,在母國是電子工廠員工,但是她熱愛烹飪,結婚來台後,有著料理夢的陳瑪莉投注不少心在研究食譜,參加過電視美食節目,也曾在社區大學教課,目前在板橋經營快餐車賣泰國菜。

3月19日的課程,陳瑪莉教做「蝦醬炒飯」和「泰式湯圓」兩道菜,讓不少學員驚訝「原來泰國也吃湯圓!」其實陳瑪莉的母親就是賣甜湯圓來養家,她從小每天得早起幫忙搓湯圓。泰式湯圓利用香蘭葉染成綠色以及香料染成紅色,運用天然染色劑在視覺作出變化,加上椰奶、椰糖、雞蛋一起煮食,就是色香味俱全的甜點。
DSCN0534

小朋友幫忙搓泰式湯圓。(賴品潔拍攝)

泰國料理的食材一般在台灣市場都可以買到,相當便利。陳瑪莉細心講解選購食材的秘訣,像是如何辨認蝦醬的品質,好的蝦醬全由蝦米發酵,有豐富鈣質,肉眼能看到小蝦米的黑色眼睛。市面上常有商人為了謀利,用黏稠地瓜粉冒充蝦醬,甚至刻意染色,手段惡劣。

一個國家飲食文化,往往反映出其人民的生活方式,陳瑪莉解釋,蝦醬、魚露、檸檬和辣椒是每戶人家必備的食材,傳統泰國社會以農業為主,而農事耗費大量體力,農民下工回到家,白飯直接淋上蝦醬等佐料,就是方便即食的美味餐點。

活動中的餐敘時間,學員提出包括對皇室、四面佛、佛牌等泰國文化的疑問,陳瑪莉一一跟學員解說,也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讓學員了解新住民在台生活。學員黃先生說,自己喜歡泰國菜,卻從來沒有到過泰國,雖然也曾前往其他東南亞國家,都因為出公差沒有接觸太多當地文化,他偶爾會和鄰居的外籍看護聊聊天,覺得移民工離鄉背井來臺很辛苦,於是好奇道地泰國菜嚐起來味道如何,特別報名參加。

學員李介媚則是在朋友介紹下來參加課程,她認為東南亞國家對台灣來說像是「最近的陌生人」,自己對東南亞族群的印象多來自於媒體,難免受到影響產生負面觀感,本次課程讓她有親近新住民的機會,也藉此體驗庶民文化,非常值得。她也表示不少新住民、新二代擁有雙語優勢,政府應該用開放的態度對待。

姊妹會執行秘書梁組盈說,課程目的是帶民眾從「食物」看到新住民族群,學員和講師互動的火花則是「餐桌上的家鄉」活動最大收穫。很多學員發現東南亞料理的烹飪、調味方式和台灣相似,有熟悉的味覺經驗,「在異文化中找到相同的地方,這些小發現令人驚喜,其實我們很接近,沒有想像中那麼不一樣、那麼遙遠。」

令她感動的是,雖然執行團隊不是專業烹飪教學人士,但是學員皆認同活動理念前來參加。不少有國外生活經驗或曾跟移民工接觸的學員,透過和講師交流,比對他們心中東南亞印象與經驗,開啟更深入的對話,學員之間也會互相交朋友。

同時梁組盈發現新住民講師也在成長,從原來拘謹的態度,變成可以大方與學員交談互動,面對問題都能對答如流。她指出五場課程中,觀察到泰、越場次反應較為熱烈,反映出民眾對東南亞國家認識有限,對台灣來說比較陌生的柬、菲等國,讓民眾不敢嚐試「味覺的冒險」。

姊妹會預計於2016年底,將20多位新住民的生命故事和其家鄉料理食譜編撰出書,讓台灣讀者從異國料理走進新住民的家鄉與生命,達到彼此交流尊重的目的。

學員與陳瑪莉餐敘交流並合影。(賴品潔拍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