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胡崢
照片提供/李沛英
目前在台灣的柬埔寨新住民人數不多,僅有數千人左右,加上柬國政府長期親中、甚至十多年前禁止民眾與台灣人通婚,造成相較於其他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諸國,一般人對柬埔寨了解甚少,大部份只聽過「吳哥窟」,但對其他風土民情一無所悉。
致力於推廣東南亞文化的新北市「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於9月22日晚上舉辦講座「燦爛柬埔寨:亡人節與柬埔寨米食文化」,邀請來台灣17年的柬埔寨新住民李沛英(原名李佩香)來介紹在她母國相當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座落於9月的「亡人節」,它是類似於華人的清明節或農曆7月普渡嗎?以沛英的觀點來看,準確來說都不是。
亡人節第一天到第十四天,每天凌晨2點左右,居民都會捧著一盤撒上芝麻的飯糰一路走到寺院,為流浪的靈魂祈禱。(李沛英提供)
由於柬埔寨是信奉南傳佛教的國家,國內許多節日都是依照佛教曆所訂定,像亡人節就是佛教曆的10月1日到10月15日(為期15天),一般來講大多座落在國曆的9月份左右。每年到了亡人節,柬埔寨全國上下不論村莊或都市,大家都會去寺院拜拜,早上9點鐘左右,寺院僧侶都會拿缽光腳走在路上去化緣,既使天氣很熱,也是光腳走在路上。
亡人節的第一天到第十四天,每天凌晨2點多,居民都會捧著一盤撒上芝麻的飯糰走路到寺院,這些食物是為在世間流浪的靈魂而準備。每間寺院都有8個方位,每個方位丟3顆,此時,寺院人員會帶領大家開始念經30分鐘,大約4點,再繼續朝著東方念經,念完之後順時針繞寺院三圈,邊走邊禱告,希望流浪的靈魂能來接收食物。
之後,民眾會一邊念經超渡、一邊準備給僧侶們食用的餐點,在師父們聚集在一塊用餐時,民眾會在一旁繼續念經,直到師父們吃完後才輪到民眾享用。
亡人節期間,每日早晨寺院僧侶聚集在一起用早餐時,民眾會在一旁持續唸經,等待師父們用完餐。(李沛英提供)
在寺院大家都會換上白衣,並且準備素菜及齋飯供奉給師父們,除了祭拜祖先,也是在累積自己的功德與福報。(李沛英提供)
以一個村莊150個家庭為例,全村會分成15組,每組有10個家庭,大家彼此協調在這15天內由15組輪流前往寺廟唸經及備餐。到了寺院後,大家換上白色上衣並開始烹煮素菜、齋飯,準備好的食物有分集體貢品或個人貢品,類似超渡的概念,除了祭拜祖先,一部分也是在為自己累積功德。
亡人節的第15天是最重大日子,在寺院內會有一個大桌,桌上以缽放置各家準備的素菜、素湯,這時大家會額外準備一盤白飯,眾人一邊手捧白飯、一邊聽師父們誦經超渡,儀式結束後,再將半湯匙飯放入缽中,這些白飯會由得高望眾的僧侶誦經加持,最後民眾排成一排去拿取獲得師父加持的白飯,旁邊會有一位僧侶手舉化緣袋,民眾隨喜表達自己的心意。
柬埔寨民眾排隊拿取被僧侶加持祝福過的白飯,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人手拿鈔票準備捐獻給師父。(李沛英提供)
李沛英分享,在柬埔寨相當重視長幼尊卑,平日村民自己烹煮飯菜時,若家裡有長輩,會事先預留一份飯菜給長輩,另一份則拿去寺院供奉給僧侶。此外,台灣在農曆過年時,已經出社會工作的孩子們會給父母紅包並說些吉祥話,在柬埔寨也有類似的習俗且更為慎重,成年的孩子要供奉給父母金錢或禮品時,會有一個簡單的小儀式,孩子們雙手合十恭敬的呈給父母,等待父母給祝福。若是去寺院參拜,有些人看到年邁的長輩也會直接供奉金錢,且不像台灣要用紅包袋裝,他們是直接給50-100元不等。
最後談到米食,柬埔寨一年只有分雨季和乾季,對應這兩種型態天氣的稻作方式即分為水田及旱田。在雨季時,有些地區4月開始下雨,雨量累積到7或8月便開始插秧,等待11月收成,一年一穫;而到了乾季後,旱作改以大豆、玉米、芭蕉為主。由於盛產稻米,柬埔寨人平日主餐多以米食製品為主,早餐常常會吃粥或是粽子。
是以在一年一度的亡人節,米食製品一向都是供奉給寺院的主項,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包粽子,特別是在亡人節的第14天是很繁忙的日子,晚上各家庭的母親們會開始泡米,年輕人則在長輩帶領下幫忙準備包粽子的前置作業,柬式米粽外層包的是芭蕉葉,再覆蓋一層糯米,接下來內餡使用綠豆仁及用胡椒醃製好的豬肉,完工的米粽在隔天會被帶去寺院,先給師父們享用,剩下的再由各家輪流交換分食。
亡人節結束之後,若還有遺留下的粽子,大家會開始燒木材來烤粽子吃,而除了用烤的之外,如果粽子太大,還有一種吃法是切成小塊之後拿去煎,再包上蔬菜沾著酸酸的魚露享用。
李沛英曾擔任文建會東南亞多元文化講師、新住民語文課程綱要研修委員、南洋台灣姊妹會執行秘書等,透過她深入淺出的介紹家鄉文化,彷彿感覺盛大的亡人節祭典就發生在眼前,雖然沛英的語氣可以感受到一絲絲緊張,但眼裡卻滿是對於母國文化的驕傲,以及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李沛英為大家講解柬埔寨的米粽,長相雖然和台灣粽差異很大,不過內容大同小異,柬式米粽最外層是芭蕉葉,內餡是用胡椒醃製好的豬肉及紅豆。(胡崢拍攝)
李沛英現場示範如何包出一顆傳統又道地的柬式米粽。(胡崢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