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圖說:卡蒂妮日對海外印尼移工的意義重大,每年皆有印尼移工在世界各地自發性慶祝卡蒂妮日,圖為2016年台北市的卡蒂妮日慶祝活動。(資料照片)
撰文、攝影/陳奕安
每年4月21日是印尼獨有的國定紀念日「卡蒂妮日」(Kartini Day,又稱女英雄日或印尼婦女節),這天是印尼女性平權運動始祖卡蒂妮(Raden Ajeng Kartini,1879-1904)的生日,1964年印尼政府將卡蒂妮的生日訂為國定紀念日,表彰她在短短25年人生裡為印尼女權運動的付出。
近年來隨著眾多印尼女性前往海外當移工,卡蒂妮堅毅不拔的形象成為這些離鄉背井女性的精神寄託,漸漸地,開始有印尼移工自發性在世界各地舉辦卡蒂妮日慶祝活動,結合傳統服飾走秀競賽、印尼文化展演等,在異鄉展現出不同風貌的女力;而在台灣,台北市、台中市等眾多印尼移工聚集的城市,每年皆會固定舉辦卡蒂妮日。
由於卡蒂妮日對印尼人的意義重大,2019年4月20、21日,位於台中東協廣場內的SEAT南方時驗室推出卡蒂妮日系列講座、活動,讓台灣民眾認識這位印尼傳奇女性的一生,以及舉辦卡蒂尼日的各項傳統習俗。
荷蘭「熱帶博物館」(Tropenmuseum)收藏的卡蒂妮肖像。(取自維基百科,創用CC 3.0版授權)
4月21日印尼卡蒂尼日當天,南方時驗室邀請印尼華僑Olivia擔任講師,介紹卡蒂尼日的故事與傳統。(陳奕安拍攝)
推動印尼女性平權 強調教育與婚姻平等
1879年4月21日,卡蒂妮出生於爪哇的貴族家庭,父親為傑巴拉市(Jepara)的市長,生活環境相對優渥,她因此得以接受教育到12歲,並學會流利的荷蘭文;然而,當時印尼社會充斥著性別不平等,即使是上層階級的女性也多被侷限在家中,社經地位較男性低落,多數女性無法接受教育,頗像古代中國的「女子無才便是德」。
卡蒂妮觀察到,自己的母親是父親的第一個老婆,但卻因為非貴族出身而受到較差的對待,此外卡蒂妮多次與荷蘭朋友書信往返、大談彼此國家文化的不同,她逐漸發現西方女性的生活及權利,也對印尼女性長久以來遭受不平等對待的情況感到不滿,受過教育的卡蒂妮決定開始以自己的力量在印尼社會推動性別平等,過程中甚至犧牲自己前往荷蘭留學的機會,留在印尼試著以推廣教育的方式提升女性權益。
卡蒂妮與荷蘭朋友Rosa Abendanon通訊的書信,她透過這種方式逐漸了解西方的女性主義。(取自維基百科,公開歷史文件)
在當時傳統保守的社會裡,年輕的卡蒂妮作為女權鬥士,仍必須嫁給有家室的男性,不過結婚時卡蒂妮對夫家提出兩個條件,一是不依循傳統向丈夫下跪,二是希望丈夫能幫忙建立一間專門為女性開設的學校 -- 因為她體認到教育是提升女權不可或缺的一環,最後卡蒂妮如願在丈夫協助與支持下,建立了印尼第一間女子學校。
由於受到西方思想刺激,卡蒂妮在當時提出不少頗為前衛新穎的觀點,像是要求女性應享有與男性同等的受教權,還提出拒絕一夫多妻制、不殺生的素食主義等想法,以後世眼光來看,她的出現可說是印尼女權發展史上最重要的篇章,儘管25歲的卡蒂妮在生下第一個孩子後就逝世了,但她用短暫的一生為印尼女性地位提升及權利保障帶來極大貢獻。
卡蒂妮日並非專屬於印尼女性,而是不分國籍皆可參與支持
當日活動講師Olivia是來自印尼山口洋市的華僑,她表示卡蒂妮與其他國家驍勇善戰的英雄相當不同,既不會打仗也不會治國,而是貫徹自己想法改變印尼女性處境,由於現今印尼社會男女平權的氛圍都是來自卡蒂妮的貢獻,印尼人將卡蒂妮視為母親的象徵,甚至創作《Ibu Pertiwi》、《Lagu Ibu Kita Kartini》等專門的歌曲,用以歌頌卡蒂妮在女權運動的付出。
卡蒂妮日慶祝活動時常會演唱的歌曲《Ibu Pertiwi》,改編自著名的基督教歌曲《恩友歌》。
此外,卡蒂尼日也相當於印尼母親節,Olivia分享,印尼人會在這天幫母親洗腳、製作卡片或胸針送給母親,也會有各式各樣的活動、走秀,藉以紀念並推廣女權理念。她也強調,卡蒂尼日並非女性專屬的日子,事實上不分國籍每個人都可以共襄盛舉,一齊推動性別平等,因此在講座中,Olivia也準備了材料包,讓講座參與者一起動手製作卡蒂尼日胸針,體驗印尼節慶的樂趣。
目前在台灣有20萬名印尼女性移工及3萬名印尼女性新住民,她們分別以家庭看護、幫傭、太太、母親……等角色來到寶島,為我們社會提供一股穩定的溫柔力量,然而在歧視氛圍與法規不完善的情況下,印尼女性移工、新住民遭到家暴、虐待、監禁、性騷擾、甚至性侵害的案件時有所聞,因此台灣民眾在認識卡蒂妮日的同時,也必須去了解這節日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並在這些異國女性遭受殘酷對待時勇敢站出來發聲。
Olivia指導學員製作胸針,體驗印尼卡蒂尼節文化。(陳奕安拍攝)
學員認真製作胸針,體驗印尼卡蒂尼日文化。(陳奕安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