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宋家瑜
爸爸是台灣人,媽媽來自越南。這樣的身份背景,讓18歲的巫美娜在移民署獎助下以「新二代」之姿,在台灣出版中越雙語作品集《天使與黑色翅膀》(Thiên Thần Và Đôi Cánh Đen)。
跨國移動有各種不同的形式,被政府和社工歸類在「新住民二代」定義下的孩子,各自的生命經驗也不盡相同。
巫美娜的爸爸是在越南生活數十年的台商,與當地人結婚後定居越南,而在胡志明市出生長大的巫美娜,全家都說越語,她從沒想過在16歲那年,會被爸爸帶到台灣屏東里港生活。有雙重國籍的她,被爸爸安排以台灣國民身份進入私立高職就學,開學當天,老師才發現班上有位越南來的孩子,除了「你好」和自己的名字,一句中文也聽不懂。
跨越文字轉譯的創作
在屏東就讀高中的三年,巫美娜的作文都是用越南文寫下,再透過通曉越語的社工譯成中文給老師核閱。儘管經過翻譯,她的作文還是屢次登上校刊,看不懂越南原文的老師,總是再三向她確認文章句子出自原文還是譯者代筆。
談及無法掌握中文寫作,如今口說流利的巫美娜還是不免感到遺憾。她深知翻譯可能導致的語意錯落,也明白過於文學性、抽象的詞彙會造成社工翻譯的困難,在知道文章要譯成中文的前提下,她會有意識地選擇簡單明確的詞彙書寫。
翻譯的文字如同隔一層紗,巫美娜嘗試以其他藝術創作突破這層限制。她在《天使與黑色翅膀》放入大量自繪的插畫,談起書裡的畫作,每一幅背後都有故事,她指著封面的圖案說:「天使的翅膀只有一邊是黑色,代表每個人都保有純真,心裡也都有陰暗面。」
翻開作品後,一股沈重的感受襲來。在身心病症纏繞下,她以扭曲憂鬱的文字風格翻覆深掘負面情緒,所有如鄉土劇情節般的親人爭吵、家庭破裂、身心受創全都發生在主角Maria身上,儘管是虛構人物,種種處境卻與巫美娜的現實生活不謀而合。文字旁的畫作,更是赤裸無聲地言說家庭暴力與自殘的痕跡。
《天使與黑色翅膀》的插畫皆為作者巫美娜所繪。(宋家瑜拍攝)
「高二的時候我自殘、傷害自己,高三變得更嚴重,我開始會傷害別人,所以老師讓我不要去上課。」就像反覆講述過好幾遍,巫美娜表情平穩地說著彷彿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二手經驗。這兩年社工和心理諮商的介入,讓她成為一個熟練於重述創傷經驗的人,儘管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可以管理,卻壓抑不住文字的躁動:
「大人總是有資格談論青少年,他們認為壓力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他們應該要知道一件事情是:建立生活的壓力和活著的壓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情。對於還沒建立自己的未來、事業的孩子,還沒有建立起家庭和幸福,他們唯一擁有的財富就是精神。 一旦失去了,死亡將解放沒有靈魂的身體。」
(《天使與黑色翅膀》頁28)
寫作從來就不是救贖
「所以,寫下來感覺會好一點嗎?」我問。
「不會。」巫美娜很快回答,「寫出來感覺更不好。」
像是自我辯解,她強調出版《天使與黑色翅膀》和入圍第四屆移民工文學獎初選的自傳性散文〈寄給我自己的信〉(Bức thư gửi cho chính tôi),都是因為社工鼓勵她寫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寫下來,讓更多人明白始終困擾著她的負面情緒根源是什麼。
雖然說不想寫,破碎失和的家庭和無法言說的焦慮,卻還是如魂魄般化身各種形式附身在她的文學作品中。無論是自傳色彩濃厚的《天使與黑色翅膀》,還是在越南網站發表作品裡創作過的角色,每個主人公都是在家庭暴力與人際疏離中掙扎的青少年。
巫美娜在越南的文學創作網站發表小說”FADING”,封面插畫和內頁編排皆為巫美娜設計。(巫美娜提供)
吵吵鬧鬧的原生家庭將巫美娜的生活摔成碎片,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她將碎片鑲嵌在不同角色裡,每個在她筆下活出生命的人物,都隱藏她一部份的真實人生。
「我不想再寫這些東西了,一直往心裡挖,心累。」
新二代書寫的想像
2016年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舉辦「說媽媽的故事:新二代文學工作坊」,邀請許多文學作家向新住民子女分享創作之道,從活動名稱就能發現其將新二代的文學創作導向母系文化的尋根。或許是授課內容的設計喚起許多新二代成長經驗的共感,學員發表的作品,大多以自身對東南亞原鄉的記憶為題材。
在這次嘗試形塑與建構新二代書寫論述的過程中,擁有一半東南亞血緣的「新台灣之子」不再背負社會賦予雙重血緣背後語言優勢的期待,他們追尋身份認同的集體記憶,透過文學轉化為台灣社會對新二代的真實認識。
但和台灣新二代定義下的多數新住民子女相比,巫美娜沒有對自己雙重國籍的身份感到迷惘或自卑,從小到大的求學經驗,也不曾讓她因其身份而受到誤解。她在台灣的生活,面臨的是語言隔閡而無法融入同儕的困境。
「我剛來班上的時候不太會說中文,所以我習慣坐在位置上觀察每個人。我會默默記得同學的生日、記得她們喜歡什麼,我送禮物的時候,同學都會嚇一跳,問我怎麼知道她喜歡這個東西。」
說到這裡,巫美娜像是被發現秘密的小孩,低頭吸了幾口冰巧克力。她的文字陰鬱絕望,現實生活卻不時顯露急於融入團體生活的期待。這樣的生命經驗,使她的作品不曾以家族史書寫、母系文化的追尋為題材,和廣泛定義下的「新二代書寫」相比,巫美娜的作品呈現更強烈的個人色彩。
過去巫美娜不斷以自己生命經驗做書寫,使得作品調性大多很沈重,現在她想用輕盈的筆調重新來介紹台灣。(宋家瑜拍攝)
想更輕盈地記錄生活
關掉錄音筆,窗外的午後驟雨仍未停歇,我和巫美娜開始隨興閒聊。她從背包掏出一本近期越南的暢銷書《到日本認識生活》(Đến Nhật Bản Học Về Cuộc Đời),這是一位越南年輕女作家以日記的形式,描述到日本求學工作後的生活感悟,書裡記錄許多日本溫暖的風土人情和美麗的景色。
翻閱這本書時,巫美娜一反剛才超齡的語調和神情,像個小女孩興奮地說最近想嘗試寫這樣的「日記體」,以看似流水帳卻細膩呈現生活感悟的短篇文字,記錄在台灣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我看完後好想去日本,我也想和她一樣,記錄我在台灣去過的地方、發生哪些有趣的事,讓越南讀者對台灣感到好奇,想要來台灣看看。」
不斷書寫自己的生命經驗,太沈重。現在她發現用輕盈的筆調介紹這座讓她又愛又恨的島嶼,或許也是一種記錄生活的方法。
「我還沒去過多少地方,因為這次出書去移民署領獎才第一次去台北。」談到遠行,她的眼神閃爍一抹躍躍欲試的興奮。
即便思想能穿越空間的限制,長時間坐在書桌前的高中生活,還是一定程度地限縮巫美娜的視野,使她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不時反覆淘洗自己的創傷記憶。對她而言,從里港坐公車到屏東市的星巴克點杯飲料,整個下午坐在窗邊觀察人來人往的顧客,就是日常生活最常見的遠行和逃離。
此時窗外一台垃圾車緩緩駛過,她語調突然提高:「妳知道嗎,在越南,這個是賣冰淇淋車的音樂!我來台灣第一次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還跑出來看車!好大台呀!」語畢,我們同時哈哈大笑。
隨著即將離開屏東到外縣市求學的轉變,相信巫美娜在一次次更遠的移動中,會看見台灣更多城市的角落。喜歡坐在窗邊細數來往人群的她,將會用更敏銳的觀察,把精彩的異鄉記錄帶回越南。
天使與黑色翅膀(Thiên Thần Và Đôi Cánh Đen)
作者:巫美娜(Mỹ Na)
翻譯:蘇玉英
校對:林意芬
出版:屏東區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
作者簡介:巫美娜
1999年10月出生,成長於越南胡志明市,2015年來台就讀高中,現與家人定居屏東縣里港鄉。巫美娜在網路上寫作用的筆名有英文的「Marie Wu」以及越南文的「W Mỹ Na」,曾入圍2017年第四屆「移民工文學獎」,獲選2018年移民署「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出版中越雙語作品集《天使與黑色翅膀》。自國中開始在越南寫作同好網站發表諸多小說創作,中譯作品不定期發表於好好婦女協會《你不孤單》季刊,今年9月將赴高雄就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