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一碗「涼皮」打天下,中國雙姝在臺中經營的美味人生

一碗「涼皮」打天下,中國雙姝在臺中經營的美味人生

上圖圖說:帶有濃厚家鄉感情的大陸小吃「涼粉」,填飽了客人的胃,也填補了心中的鄉愁。(陳美寧提供)

撰文/張允中
照片提供/李夢瑜、陳美寧

臺中作為臺灣島上南來北往中繼站,不論是北部發跡往南拓店的美食,抑或在南臺灣闖出名號、選擇北上發展的特色餐點,總會在臺中擦撞出火花;而除了本國小吃外,許多異國料理也隨著移居來臺的新住民一同引進國內,像有種風行於中國大陸許多省份的特色小吃「涼皮」,同樣在臺中走出屬於自己風格。

家住大肚區的陳美寧(原籍廣東)、定居市區的李夢瑜(原籍陜西),兩位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姊妹,同樣選擇以「涼皮」作為她們在臺中創業謀生的主力餐點,這份帶有濃厚家鄉感情的小吃,填飽了客人的胃,也填補了心中的鄉愁。

來自中國陝西省的李夢瑜,表示打從小時候5歲開始,就站在板凳上學做飯了,因此夢瑜對自身廚藝十分有信心,只差沒說「姊姊是有練過的」。定居臺中前,李夢瑜曾跟隨先生回去屏東夫家,之後為了謀生,她頂下市區一間素食館,擁有一身好手藝的她摸索摸索,餐廳營運很快就上軌道,總是座無虛席,而從小吃到大的涼皮,更是店裡的招牌菜,她說:「印象中附近有對夫妻,一週五天幾乎天天上館子報到。」

然而努力掙錢之際,夢瑜考量當時孩子出生未久,雖然生意興隆,但她放心不下將小孩託人照顧,與先生商量後忍痛收起餐廳,選擇回歸家庭。

陝西姑娘李夢瑜帶著一貫的自信微笑接受訪問。(張允中拍攝)

另一位廣東姊妹陳美寧,原本從事清潔工作,但因工作過量造成職業傷害,醫囑必須休息,她說:「過去總是逞強,想把工作做好,跪啊、趴啊是家常便飯,但身體後來真的撐不住了。」離開多年的社區與居家清潔後,閒不住的個性促使美寧思索,不如改賣點心小吃創業,但自己吃和拿來賣之間是有差距的,因此美寧透過廣東娘家父親的視訊教學,一步步學習製作涼皮的程序與工法。

整套純手工製作的工序,讓陳美寧吃足不少苦頭,像是前晚就得洗浸材料,隔天必須抓緊時間趁鮮趕製,如果訂單稍多,更得凌晨起身與時間賽跑。然而當獲得客人按讚肯定,一切辛苦霎時間消散不見。此外因為頭寸稍緊,好人緣的她仰賴朋友提供二手生財器具,父親更跨海寄送製作腸粉皮衣專用的鐵製蒸籠,不消說,腸粉自然會在後續成為重點推薦品項之一。

來自廣東的陳美寧,眼神中有著堅定。(張允中拍攝)

庶民小吃在城市進展中是美麗的時空膠囊,鎖住貼近風土民情的種種滋味。過往,路邊叫賣車輪餅、冰淇淋、豆花等鹹甜冷熱餐食,每每是小孩子垂涎不已的味道,縱令大人也是難以抗拒。物換星移,如今,不同時空背景的新住民朋友來到臺灣,自然帶進家鄉風味餐點,進一步激發出五花八門的味蕾體驗。此外,手機通訊軟體發達及便利物流宅配,也促使家鄉風味點心能夠廣泛傳遞且即時分享。

李夢瑜過往經營涼皮生意時,秉持純手工製法,起早趕訂單時,先生體貼協助自市場採購豆芽菜、紅蘿蔔等青蔬配料,省下她不少交通車程,得以更專注於製作過程;住家鄰近的大學師生是重要客戶,往往供不應求,如果當天生意太好,只能對向隅者說聲「Sorry啊,明天請早。」

涼皮製作過程繁複,需經過磨漿(左圖)、隔水加熱(中圖)、定型(右圖)等步驟方能製作完成。(陳美寧提供)

帶著孩子賃居的陳美寧來到臺灣多年,因著某些遭遇,孩子必須接受早期療育,過往的生活印記中,除了工作,便是帶著孩子前往相關機構與醫療院所接受治療;然而,從她身上可感受極其堅強的性格,面對眼前種種困境,仍能保持微笑,正向接納身邊的一切人事物。

陳美寧接觸餐飲業前,很早就開放自家一樓空間供其他陸配姊妹們使用,大伙善用網路上姊妹間的強大凝聚力,形成一個提供各式二手物資服飾的據點,供有需求者自行上門挑選。雖說東西舊了些,不過,對於經濟條件較辛苦者而言,已能滿足生活基本所需。

這些事情對於陳美寧而言都是無償付出,整理各方提供之物資,還打開家門讓四面八方有需求者上門,看似難度不大,然而一切都出自於責任感與一顆願意協助的心。雖然不免有些流言蜚語,但陳美寧並不計較,因為她一向秉持熱心交友、積極助人的心態,持續發揮良善力量。

兩位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姐妹,因緣際會同樣在臺中落地生根,一前一後以手製家鄉味傳遞美好滋味,李夢瑜過往除販售涼皮,也會利用空檔製作辣椒醬,不是熟客還買不到;陳美寧則先以涼皮打開市場,後續尚會推出腸粉與廣式皮蛋瘦肉粥等產品。在寶島臺灣的土地上,兩人擁有家人支持,用心陪伴孩子成長茁壯,同樣以珍惜周遭人事物的態度經營專屬自己的「美味人生」。

除了涼皮之外,廣東腸粉是陳美寧接下來想推出的新菜色。(陳美寧提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