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張允中
照片/田勤提供
貴州、臺北兩地相距1千多公里,航程概約2小時30分。田勤出身中國貴州,2016年來到臺灣尋求「下一站幸福」,直到今年6月,嫁來台灣兩年首度返回貴州娘家,對於她而言一切顯得彌足珍貴。時間不算長的飛行旅程,搭載著田勤2年多來在臺灣土地上認真工作、生活的點滴回憶,初抵機場與女兒重逢時,母女倆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可以這麼說,乖巧懂事甫自大學畢業的孩子,是支持田勤在海峽彼端持續前進的原動力。
每位女兒回娘家時,不免俗總會準備伴手禮,田勤返回貴州前夕,照例也是在臺北四處採買,少不得茶葉、鳳梨酥等各式禮盒,深怕備少了未能充份展現心意;不過身為臺灣媳婦,田勤夫家婆婆買了條金項鍊,特意囑咐田勤帶回貴州給女兒當作見面禮,此種感情厚度,著實難以想像嫁進家門僅2年多時間,婆婆已將她當成女兒,自然也將田勤女兒視為孫女,換句話說,奶奶給孫子買禮物自是再自然不過,已非金錢足以衡量。
這是婆婆準備的金項鍊,囑咐田勤帶回貴州送給女兒。(田勤提供)
回到貴州省凱里市之後,凱里以特色苗寨旅遊景區聞名海內外,田勤過去廿多年間在這裡為人妻、為人母,更在部門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屢屢獲得單位肯定,績優表揚總是榜上有名。在這裡,田勤一路走來便是努力攢錢置產,同時供應獨生女兒就學,白話來說,就是打造生活無虞環境,教導孩子奮鬥向前。
雖然,母女當下分隔兩地,不過,心總是緊緊相依 -- 母親明白女兒認真向學,女兒腦海亦清晰浮現母親異地辛勤打拚身影。此際,田勤返回凱里,母女把握團聚時光,此外,昔日姊妹淘知悉好友返鄉,少不得重逢聚集話家常,追憶那些美好精華歲月。
田勤(右)返回故鄉貴州後,與昔日好友相見歡。(田勤提供)
旅人進苗寨往往是迎賓酒一口接著一口,未入寨已暈頭轉向、不知東南西北;同在凱里,田勤眼簾則是映入一幕幕過往雲煙,激動莫名眼眶泛紅。回來了,終於回到貴州家鄉,生養自己的土地,闊別2年餘時光,終究重返舊地,望著眼前街道景象,自是熟悉不過,仿佛未曾離開,僅是做了場夢。
雙親離世多年,田勤作為父母親掌上明珠,上頭有6位兄長,與大哥年紀相差逾20歲。此次返鄉卻遭遇兄長先後事故、病逝,強忍不捨情緒,么妹面對親人變故必須堅強挺住身子,心中默默祝福,畢竟,小妹必須重返臺灣生活工作,哪裡能讓兄長憂慮操心。
貴州苗寨牌樓景緻,是田勤深深埋藏在心中的鄉愁。(田勤提供)
待在貴州的短暫個把月裡,每日時光總是飛逝流去,還沒真正與家人、朋友講上幾句話,一天接著一天便這麼走過,追也追不回。時間一到打包行李回到臺北,似從黃粱一夢醒來,旋又過著趕早上工,抓緊時間照顧公婆的重複單調生活,不過,田勤總能積極面對眼前人事物,在本份上未曾怠慢。
便是此般態度,田勤在職場中贏得好人緣,在夫家,亦是一步步收服人心,不僅贏得公婆信任,也獲得家族成員肯定,認可這位自貴州飄洋過海的女子,是家中不可或缺的新進成員。
田勤回憶,其實當初剛來臺灣時,未與公婆同住,是多少媳婦「夢寐以求」的環境;不過,聽聞公婆身體大不如前時,未待先生開口,田勤即表達為人媳婦或說為人晚輩的侍奉意願。一顆單純的心,促使著田勤隨著先生與公婆同在屋簷下生活,每日安於燒飯做菜,將公婆視如家鄉已逝雙親,並誠心噓寒問暖,絲毫不造作扭捏。
不與公婆同住是無數媳婦的願望,然而聽聞公婆身體欠佳,田勤主動提議與公婆同住就近照料。(張允中拍攝)
在這裡,田勤選擇再次步入婚姻,來到臺灣重新起步;起初先生雖放心不下,不免多所限制,不過,田勤以實際行動展現融入夫家的決心,畢竟媳婦與公婆同住已非時代所需,甚至面臨遭挑戰趨勢。然而田勤秉持初心以同理面對眼前一切,老人家需要有人照顧,當媳婦的豈能放手不管,能做的亦不能虛應故事,必須認真對待。
來到臺北擔起照顧公婆重任,並在工作場域踏實每一天,經濟條件自給無虞;與遠方女兒雖見面不易,不過, 微信(wechat)總能串起母女,隨時都能溝通聯繫、並不礙事。兩地雖然相隔甚遠,然而,田勤以實際作為克服種種難題,拉近彼此距離。常言道臺灣處處有人情,貴州女子田勤樂意且無私奉獻,就是溫暖社會的美好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