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阮氏玉梅:美麗大方的臺博館越語解說員

阮氏玉梅:美麗大方的臺博館越語解說員

上圖圖說:阮氏玉梅穿上越南服飾,介紹國立臺灣博物館的歷史淵源。(曾一曾拍攝)

(原始文章於2017年9月份刊登於「Hello Vietnam 越南你好」雜誌,平台獨佔時效過後,由原作者轉載回《移人》刊登)

撰文/李妍緹
攝影/曾一曾
照片提供/阮氏玉梅

方抵達約定的捷運站,遠遠看到一位白皙、充滿笑容的女生,我立即認出她就是今天的受訪者阮氏玉梅,她楞愣的看著我跟她打招呼,當我表明身分時,她才恍然大悟,驚訝地說:「我看妳Facebook的大頭照,我以為妳胖胖的,沒想到這麼瘦!」我心想:「怎麼有人這麼直率啦!」立即對這位來自越南的姊姊充滿好感,像是認識幾年的朋友一樣,手勾手前往咖啡廳。

玉梅從越南芹苴大學越南語文系畢業後,成為上班族,由於有許多台商在越南投資,玉梅從他們身上認識台灣、學習中文,之後經朋友介紹認識現在的先生,戀愛時兩人時常分隔兩地,且只能用英文、簡單中文溝通,但終究沒有造成阻礙,最終順利由情侶走向夫妻,玉梅也搬來台灣居住。

阮氏玉梅個性活潑好動,笑說自己像個過動兒。(李妍緹拍攝)

熱愛攝影的玉梅,不僅記錄自己的生活,也喜歡捕捉大自然的美妙。(阮氏玉梅提供)

初來台灣,玉梅主動報名大學的中文課程,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像是政府舉辦的新住民培力課程、美甲課程,積極的融入台灣生活。生活雖然新鮮,但難免因越南人的身分而被貼標籤,然而玉梅不管這些,她仍繼續充實自我、豐富自己人生,像是她曾去賽珍珠基金會當志工,協助「小海歸」兒童(越南人與台灣人生的孩子,小時候被送回越南照顧,長大後才來台灣讀書)的課業。

這類「小海歸」因語言的隔閡、文化的陌生,無論在課業上或是人際關係上都會出現很大的障礙,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甚至因此降級學習,玉梅的工作就是在課堂上幫「小海歸」們即時翻譯,幫助小朋友完成功課。

玉梅曾協助過兩位小海歸,她從中明顯看到這些小朋友的進步,她說「不是所有新住民都是弱勢,只是一時不習慣罷了,大家要給她們一點時間。」這些小朋友即是最好的例子,他們經過志工幫助後,很快就融入台灣生活。

玉梅因大學主修越南語文,非常熱衷於學習語言,亦在移民署、新移民會館擔任翻譯,陪同社工前往新移民家庭訪談,幫助雙方溝通。最近玉梅則在台北市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擔任越南文解說員,透過玉梅的越語解說,來此參觀的越南新移民、移工、觀光客,都能深入了解臺博館的典藏文物。

阮氏玉梅用雙語解說臺博館典藏文物的由來。(曾一曾拍攝)

阮氏玉梅向遊客介紹臺博館外觀採用羅馬風格的原因。(曾一曾拍攝)

玉梅現在也走入校園教導越南文,不僅在國小可見其身影,也在大學開班授課,而她自己也不停下學習的腳步,去年考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將著重研究新移民、台越文化、語言教學等,生活過得充實又忙碌。

言談之間,玉梅常握住我的手,開心告訴我她生活的種種,有時又調皮的說:「我有點過動過動的吧!」充分展現其真誠、真性情的個性。玉梅與多數人想像的新移民大相逕庭,她也指出很多都是因為台灣人對於越南文化不熟悉,才造成許多負面刻板印象,且又缺乏文化尊重,使得許多在台新移民遭受歧視。

但她在這三年的台灣生活中,仍然遇過很多友善的台灣人,她也希望更多台灣人能嘗試了解越南文化,尤其在新移民家庭中,因生活習慣不同,更容易發生衝突,像她們嫁來台灣前,都會先學習基本的台灣文化,而台灣十分的缺乏這些課程資源,才會因文化迥異產生家庭衝突、婆媳問題等等。

最終,我與玉梅道別,她笑著揮手說再見,我想之後也會在各式各樣的場合裡再見面,並看到她發光發熱吧!

阮氏玉梅(右一)與參訪臺博館的攝影者(右二)合照。(曾一曾拍攝)

攝影者參訪臺博館當日,有越南語及印尼語解說員當班(曾一曾拍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