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2017桃園電影節,因新住民的參與而精彩

2017桃園電影節,因新住民的參與而精彩

上圖圖說:2017年桃園電影節代言人之一、越南新住民關美芳(左)與另外兩位印尼姊妹合影。(楊麗娟拍攝)

撰文、攝影/楊麗娟

對許多東南亞新住民來說,今年的桃園電影節是她們第一次有機會在台灣看到母國的電影,「而且更棒的是,讓我有機會跟知名的印尼演員近身工作!」從印尼嫁來台灣的新住民孫珮珊,受邀擔任《母親大人》、《天虹戰隊小學》兩部片女主角Cut Mini的隨身口譯,她興奮地說著。

有別於一般院線電影有商業考量、大部份選片偏向好萊塢電影,台灣各大電影節的選片則顯得很多元,常常從世界各個角落精挑細選,把一些在台灣不那麼主流、但能突顯當地風土民情的佳作介紹給國內觀眾,因此我們只要仔細看過每個電影節的片單,就能看出每個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電影去彰顯的理念。

而2017年桃園電影節,不但設置了「紀錄亞洲」的單元,還特別邀請越南新住民、「臺灣全國新住民萌芽發展協會」的關美芳擔任其中一位代言人,從上面這些舉動,的確能感受到這次電影節與桃園在地東南亞新住民族群的關係,有著不同以往的緊密。

上圖左起為桃園電影節藝術總監吳乙峰、印尼影后Cut Mini、策展人游惠貞。(楊麗娟拍攝)

如同桃園電影節的標語一樣:「電影就在生活中」,桃園市擁有全台最多移工人口、以及第三多新住民人口,東南亞各國的文化早已與市民生活融合在一起,像是桃園、中壢車站的月台有泰文、越南文和印尼文標示,而市區林立的商店中,也可看見以移工為消費客群而開設的店家,然而現實社會中似乎有一條看不見的線,將不同族群的生活區域切開,讓彼此既靠近、又陌生。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世界各地的動亂很多都與移民有關?大家常說移民就是來搶工作的,總是抱著防衛心態,而忘記了想要更了解對方的好奇心,因此今年桃園電影節挑選了許多新移民母國的電影,透過在地的放映,來填補不同族裔之間的空白並縮短距離,甚至進而改變生活、改變社會。」桃園電影節策展人游惠貞說。

桃園市長鄭文燦(中)與桃園電影節邀請的各國影人合影。(楊麗娟拍攝)

臺灣全國新住民萌芽發展協會祕書長趙佩玲,在說明協會與電影節的淵源時,提到一部2015年在該協會拍攝、並曾參加桃園電影節競賽的紀錄片《另類課輔班-蕙質蘭心》,這部片記錄了一群在越南長大的孩子參與課業輔導、進而融入台灣社會的故事,前述提到的關美芳也有在片中參與演出,美芳也因此受邀成為本屆電影節中,象徵桃園豐富的移民、移工文化的重要代言人。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莊秀美說:「透過桃園電影節,新移民能看到自己熟悉的家鄉,她們的孩子也能從電影看到外婆家的風景,了解其國家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議題,像是《天虹戰隊小學》這部片,就描述一群偏鄉學校的印尼孩子,如何突破教育資源匱乏的窘境,守護住自己的學校。」

關美芳看完《天虹戰隊小學》後,也產生同樣的想法,她說這部片雖然是印尼電影,但卻給了她一個機會教育的好教材,讓她的孩子感受到在台灣讀書有多幸福,她也能藉此分享過去在越南求學的困苦歷程。

開幕片印尼電影《母親大人》,也讓觀眾見到一位印尼太太在面對一夫多妻問題時,所展現的信仰力量與堅強精神,莊秀美局長認為,台灣以亮眼的經濟表現自恃,但從電影就會發現我們在文化上還不夠包容與理解,仍有很多可以跟他國學習的地方。

桃園電影節的電影主題多元,讓新住民在其中能找到與她們有關的電影,並以此做為孩子的母國文化教育,或讓身邊的人能因此更認識她們的國家,或者,這次電影節也給了她們最單純的快樂 -- 第一次坐在台灣的電影院裡聽著熟悉的母語、看著熟悉的風景,而不用透過中文字幕去「猜」電影在演什麼,這就已經是一件很有價值、也讓這次桃園電影節更顯獨特的事情了。

最後,我們也期待如策展人所說的:透過放映電影,使不同族群之間彼此產生更多好奇與對話,讓社會因此改變。

桃園電影節開幕餐會中,不時可見到許多住在台灣的印尼姊妹,把握機會與印尼影后Cut Mini(中)親密地靠在一起聊天。(楊麗娟拍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