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國際移人】尼斯恐攻借鏡:社會需要更多的理解,而非歧視

【國際移人】尼斯恐攻借鏡:社會需要更多的理解,而非歧視

法國移民融入政策進入誤區

撰文|曾婷瑄

臺灣時間上週五(7/15)日深夜,也就是法國國慶巴士底紀念日當天,在絢爛煙火施放完畢後,一輛大型貨車開進尼斯著名濱海大道「英國人散步道」上觀賞煙火的群眾間,無情地衝撞碾壓,造成84名圍觀民眾不幸身亡,二百多人受傷。國際社會一片譁然。

epa05426158 People gather in front of the memorial set on the 'Promenade des Anglais' where the truck crashed into the crowd during the Bastille Day celebrations, in Nice, France, 15 July 2016. According to reports, at least 84 people died and many were wounded after a truck drove into the crowd on the famous Promenade des Anglais during celebrations of Bastille Day in Nice, late 14 July. Anti-terrorism police took over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incident, media added. EPA/IAN LANGSDON
法國人聚集致哀 (EPA/IAN LANGSDON)
法國兩黨互相指責

駕駛後經查證為突尼西亞裔的法籍男子,因此,法國移民政策與社會整合(Integration)議題,在去年十一月巴黎歌劇院恐攻之後,再度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只不過和上次不同的是,這次的法國政壇沒有去年事發後的三日同仇敵愾的休戰期;相反地,不同陣營選擇立刻將矛頭指向對方外交出兵與國內移民的政策。

今日俄羅斯在報導表示:法國必須意識到,他們的移民整合政策,發生了很大的錯誤。路透社指出,31歲的兇手Mohamed Lahouaiej Bouhlel所犯下的屠殺,不僅留給法國極大的諷刺— 因巴士底紀念日即為慶祝法國的解放、自由與統一—更深化了現今社會的分歧:法國人與移民;基督教與猶太、穆斯林;右翼與左翼;自由派與保守派;移民政策的開放與限制。

為何又是法國?

主要原因是為了報復法國對於伊斯蘭國與蓋達組織的軍事攻擊,但為何專挑法國,而不是美英等國?其中與法國的移民構成及融入程度有關。法國有大量自前殖民國湧入的伊斯蘭移民,據統計,其中有百分之十為伊斯蘭信徒,信仰本身不是問題,但因無法融入社會而造成的極端化、激進化(Redicalisation)卻是十分危險的,而尼斯就在這波極端化的中心。

一個總部位於尼斯、主要對抗激進化的NGO “Entr’autres”表示,該省已有120人前往敘利亞以加入聖戰組織。兩年前英國民調機構ICM Research針對法國人進行了伊斯蘭國的認同調查。該項民調顯示,百分之十六的受訪者表示支持或非常支持伊斯蘭國,而相鄰的德國卻只有百分之二的支持率⋯⋯但這份頗為怵目驚心的調查結果,卻從未見諸法國媒體。

看不見的歧視

不少伊斯蘭青年因為文化歧視與結構性歧視而導致失業,失業不僅造成貧窮,更累積對社會的不滿與憤怒。就筆者本身的經驗,市區郊外的社會住宅(法國稱之為Cité),缺乏社會資源與有效法規執行,使得弊病叢生,儼然成為犯罪的大本營。電影「暴力特區」(盧貝松執導)和「流離者之歌」(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即以法國Cité為背景,刻畫居民的無奈與沉淪,皆值得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pdS-u1-IQ

「暴力特區」英文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41gI-CHc8

「流離者之歌」預告

尼斯大學歷史系教授Yvan Gastaut在一份專訪中表示:「政府必須體認到尼斯的珍寶並非海灘與美景,而是文化多樣性…..雖然有關當局正嘗試著發展移民文化,並改善生活品質,但卻沒有真實的整合論述,感覺好像是想將移民藏在社會的角落。」重點是 :「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歧視的存在,也缺乏完整的融入政策。」

法國一直以「政教分離」(Laïcité,或翻「世俗主義」)原則而自豪,從而禁止任何宗教象徵與行為出現在公共場合之中,但這個原則似乎總是有兩套標準。例如:角逐明年總統位子的薩科齊在屠殺發生後立刻趕到尼斯,並在大教堂發表聲明,呼籲全國人民應該站在一起。然而選擇在天主教大教堂發表聲明,明白象徵著法國仍以天主教為本,其餘信仰皆不受歡迎,頂多被「容忍」。

前車之鑑

兩週前,居住在臺灣的伊斯蘭朋友才剛開心慶祝開齋節。有別於幾年前臺灣人對於移民工聚集北車大廳慶祝其重大節日的諸多抱怨與不滿,今年的慶祝活動顯得盛大與喜悅。不僅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親臨現場致賀,更於花博舉行印尼開齋節活動,邀請印尼歌手共襄盛舉。臺灣各地政府也都舉辦公開活動,與穆斯林朋友同樂。我國民眾越來越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宗教,為多元文化的發展提供重要土壤,實屬難能可貴。

20150706-開齋節-10

今年台北車站舉辦開齋節盛況

但除了文化上的歧視外,結構性歧視是更深更容易被忽視的,舉凡法律不公、教育不足、資源缺乏、機會不平等、縱容剝削、身份歧視、媒體近用門檻高等,都是移民在社會融入中會面臨的隱性挑戰。因此,例如有關移工權益「滿三年出國一日」規定的廢除,與新住民姐妹息息相關的國籍法「五年內可撤銷臺灣國籍」、造成國際人球的修訂等等,都需要各位的關注。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能共同監督政府,讓臺灣的社會往多元文化、彼此尊重、機會平等的方向前進!

延伸閱讀

Nice massacre: Sign French society has broken down?

Nice attack propels anti-immigrant sentiments into France’s mainstream

What the mass murderer of Nice unleashed on the world

After Nice attack, French ask if more integration is nee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