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鄭宛純
4月21日是印尼的特有節日 -- 卡蒂妮日(又稱女英雄日或印尼婦女節),目的是紀念卡蒂妮(Kartini)這位印尼歷史上的偉大女性。
卡蒂妮(1879-1904)出生於貴族家庭,從小熟悉荷蘭文的她,從身旁的荷蘭朋友和大量書籍中認識到西方的女性平權運動,當時的印尼社會保守封閉,女性不能讀書、不能外出參加活動、婚後更處處受到夫家限制的困境,親眼目睹這些情況的卡蒂妮,決定起身奮鬥改善這種情況。雖然卡蒂妮的人生只活了短短25年,但因為有她長期的貢獻與倡議,印尼女性才獲得今日的平等權,甚至在2001年出現第一位女總統梅嘉娃蒂(Megawati Sukarnoputri)。
1964年時,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卡諾(Soekarno)將卡蒂妮的生日訂為國定紀念日,此後全國各級學校在這天都會以舉辦卡蒂妮相關慶祝活動來取代上課,學生們會盛裝出席、輪番上台表演,並歡唱《卡蒂妮女士》(Ibu Kartini)等歌曲,紀念這位為了印尼女性受教權奮鬥的偉大人物。
由於卡蒂妮是印尼全國上下景仰的女英雄,1990年代外籍移工大量進入台灣後,漸漸地開始有印尼移工自發性在台灣各地舉辦卡蒂妮日慶祝活動,並結合傳統服飾走秀競賽、印尼文化展演等,在異鄉展現出不同風貌的女力。以往僅有台北、台中等印尼移工聚集的城市有舉辦卡蒂妮日,然而今年這股風潮吹向東部後山,一群花蓮在地新住民姊妹們,將卡蒂妮的故事帶進東海岸。
4月21日上午,初次在台灣東部舉辦的「印尼女英雄日」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花蓮19號聚場)開幕登場,活動由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花蓮縣新住民學習中心、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花蓮婦女福利服務中心共同舉辦,皆是在地深耕已久的新住民服務單位。
花蓮縣初次舉辦「印尼女英雄日」的活動海報。(取自活動臉書專頁)
「印尼女英雄日」舉辦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花蓮19號聚場),一大早便有身穿傳統服飾的印尼姊妹來到現場。(鄭宛純拍攝)
「印尼女英雄日」開幕時,活動主辦人、同時身為印尼新住民的楊雪霞說,會辦這場活動是來自在地印尼姊妹們的集體提議,一方面大家覺得印尼有許多特別且富含意義的節日,卻很少被台灣人所認識;另一方面她們都很懷念在母國的學生時代,每逢女英雄日大家和同學們一起準備表演、一起慶祝的時光,雖然目前定居在另一個國家且身份轉變成人妻、人母,但她們對於卡蒂妮的景仰是不變的。
此外楊雪霞也說,卡蒂妮的形象在現今這個年代更是富含意義,因為許多嫁來花蓮的新住民姊妹們也面對夫家管控嚴格、出門上課或是參加活動都很不容易,這點跟當年卡蒂妮面對的社會情況是一樣的,因此她們才想藉由在花蓮舉辦活動,讓更多在地民眾認識卡蒂妮的精神。
當天活動一開始,國立東華大學的印尼留學生和一群新二代小朋友,一同帶領大家頌唱《卡蒂妮女士》這首紀念歌曲,伴隨歌聲的是印尼傳統樂器「昂格隆」(Angklung)的樂聲,昂格隆是由另一位印尼姊妹張美君所帶領的共學團進行演奏,美君本身對印尼傳統音樂相當感興趣,花費許多心力鑽研,除了自組共學團教授傳統樂器,也時常受邀到學校演講、表演。
接著,新住民姊妹們的表演團體輪番上台演出,首先打頭陣的是「愛尼越多」舞團帶來舞蹈表演,「愛尼越多」舞團是由楊雪霞帶領的新住民舞團,成員由印尼、越南姊妹及其新二代孩子組成,團名顧名思義就是愛印尼、愛越南、愛多元文化,舞團平日固定會在每週三晚上練習,表演經驗相當豐富。
「愛尼越多」舞團由花蓮當地的越南、印尼姊妹及其新二代小朋友組成。(鄭宛純拍攝)
兩位新二代小朋友登台表演的峇里島傳統舞蹈,是由他們的印尼母親親自教導。(鄭宛純拍攝)
除了跳舞之外,愛尼越多舞團同時也是花蓮縣政府的「防暴天使」,楊雪霞任職的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接下了政府防治家庭暴力的計畫,決定由舞團成員擔任種子講師,接受培訓並四處宣導如何防治家庭暴力。
雪霞更提到,許多新移民姊妹們接受培訓後,才知道「家暴」不單單只有肉體上的拳打腳踢才算是暴力,有時遭受一個兇惡的眼神、或是被罵一句氣話,都可能是一種家庭暴力,因此由這些新住民姊妹們擔任防暴天使,不僅造福社會,也更能保護自己。
緊接在後的是由東華大學印尼留學生準備的舞蹈表演,以及共學團小朋友的峇里島傳統舞蹈,此外還有越南姊妹秋燕偕同兒子帶來精彩的跆拳道招式演武。
當天所有新住民姊妹們皆以國服盛裝出席,而活動當然少不了重頭戲 -- 選美比賽,大家一個個穿著華麗的服飾走上舞台,向台下評審及觀眾介紹自己身上的服飾並賣力走台步,特別的是除了印尼姊妹之外,還有越南及墨西哥的新住民共襄盛舉,有的牽著小孩一起走秀,有的甚至全家福穿上的親子裝,各自為了吸引觀眾們的一票而爭奇鬥艷,最後由身著峇里島傳統服飾的新二代與他們的母親榮獲冠軍。
活動尾聲由共學團小朋友們演唱印尼語歌曲《母親的愛》(Kasih Ibu)作為結束,也一併慶祝即將到來的台灣母親節,花蓮女英雄日的紀念活動就在既溫馨又活潑的氣氛下圓滿落幕。
國立東華大學的印尼留學生們也熱情參與選美比賽。(鄭宛純拍攝)
選美比賽由現場觀眾以貼貼紙投票的方式決定勝負,競爭相當激烈,圖中穿著印尼峇里島傳統服飾的8號參賽者最後獲得冠軍。(鄭宛純拍攝)
共學團小朋友演唱印尼語歌曲《母親的愛》(Kasih Ibu)慶祝即將到來的台灣母親節,後方樂器為印尼傳統樂器「昂格隆」(Angklung)。(鄭宛純拍攝)
會後主辦單位準備豐盛的印尼美食大餐供大家享用,節慶的代表性食物黃薑飯自然不可少。(鄭宛純拍攝)
這次花蓮女英雄日活動過程中,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一位來台六年的印尼看護Mara Setya推著坐輪椅的台灣雇主、一位不良於行的中年身障男性來到現場,當主持人邀請這對主僕來到台前分享參與心得時,輪椅上的雇主握著麥克風,緩慢且清晰地說出標準的印尼語:「Apa kabar!(你好)Terima kasih!(謝謝)」引起現場所有印尼人一陣歡呼。
台籍男雇主繼續用中文講著:「我是一名身障者,旁邊這位是我請的印尼看護,她教我講印尼話,然後也帶我來參加這場活動,活動很棒!謝謝花蓮縣政府,明年我們會再過來!」這段發言更讓現場爆出如雷掌聲,且筆者觀察到,主僕兩人今天都穿著印尼傳統服飾前來,活動進行時這位台籍男雇主相當投入其中,不時還會為了要看台上的表演而移動輪椅,更會興奮地跟著大家一同手舞足蹈。
正如主辦人楊雪霞所說:「印尼學校慶祝卡蒂妮紀念日時,從不會區分男女,不會侷限只有印尼人參加,像今天的花蓮女英雄日,不會說你是越南或其他國家的姊妹就不能來參加,只要你認同卡蒂妮所象徵的意義 -- 女性平權,你就是活動的貴賓。」
印尼看護Setya(左)和她的台籍雇主(中)到台前發表今天參與活動的心得,引起全場一陣歡呼。(鄭宛純拍攝)
這場「印尼女英雄日」的活動,從佈置到流程編排都由花蓮在地新住民姊妹們一手策畫,她們將腦中的點子化為活動企劃,不但向縣政府提案,更親自拜訪公部門,說明女英雄日對印尼人的意義、以及她們想落實女性平權的想法。
這群定居寶島後山的移民女性們主動出擊,除了推廣母國文化、為當地注入多元族裔的交流機會,也擺脫過往公部門舉辦東南亞活動的盲點,更為相對保守封閉的東部社會帶來新的刺激,筆者稱呼她們為「東海岸的卡蒂妮」,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