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是異鄉也是家鄉,走訪台北市中山北路小菲律賓區感受東南亞風情

是異鄉也是家鄉,走訪台北市中山北路小菲律賓區感受東南亞風情

撰文、攝影/陳心慈

台灣有超過70萬來自東南亞的勞動工作者,其中有12萬人來自菲律賓,他們來台灣擔任幫忙照顧年邁長者的家庭看護、辛苦的工廠勞工以及海上漁工,而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介於民族東路到農安街之間,有個充滿菲式風情的商圈,是菲律賓外籍勞工人人皆知的好去處,他們在難得的休假日裡,來到這個小菲律賓區與朋友們一同相聚,品嚐餐廳裡道地的家鄉味,熟悉的語言、熟悉的味道,使得身心都得到歇息。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舉辦的「哈囉哈囉小馬尼拉:中山小菲律賓區導覽」,邀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助理、專精菲律賓文史研究的年輕學者賴奕諭擔任導覽員,帶領民眾走訪中山北路三段的小菲律賓區,從中山北路的歷史講起,細數當年美國大兵與菲律賓移工先後移動的軌跡,見證從一個世代邁向另一個世代的故事。


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賴奕諭(中)介紹身後為菲律賓移工重要聚會場所,該處位於花博公園美術園區內,假日也有許多移工社團會在此會合。(陳心慈拍攝)


活動參與者認真聽賴奕諭(左一)介紹圓山花博公園與菲律賓移工的連結。(陳心慈拍攝)

4月28日當天,圓山捷運站聚集著許多參加活動的民眾,賴奕諭向大家做簡單的行前介紹後,我們佩戴上耳機,這趟導覽之旅也隨即展開。

賴奕諭帶領大家走過熱鬧的花博公園美術園區,並分享著:許多菲律賓移工在假日時,除了去中山北路的商店逛街用餐外,也喜歡來鄰近的花博公園作為聚集地,因為這邊場地大,附近也有設置廁所,如果移工們要練街舞或練模特兒走台步都很方便。

離開花博公園後,我們繼續沿著中山北路往晴光市場的方向走,不久後映入眼簾的是一間橘色瓷磚外觀的建築物,上面寫著:「聖多福天主堂」(St. Christopher’s Church)。


位於中山北路的聖多福天主堂,是大台北地區菲律賓移工移民的信仰集結地。(陳心慈拍攝)

聖多福天主堂建於1957年,當初是為了滿足當年駐紮台灣的美軍顧問團於宗教信仰上需求而建造,一開始以提供英語彌撒為主,後來美軍慢慢離開台灣,不過1990年代外籍勞工開放來台後,由於菲律賓移工大部份信仰天主教,教堂的英語彌撒剛好迎合菲移工們的心靈需求,且隨著菲律賓移工越來越多,後來開始有菲律賓籍神父派駐此處,直接提供菲律賓語(塔加洛語)的彌撒服務。

特別的是,聖多福天主堂的耶穌像是黑色的,賴奕諭解釋,這是菲律賓特有的「黑耶穌像」,黑耶穌像的歷史要追溯到數百年前菲律賓被西班牙殖民時期,西班牙傳教士從墨西哥運送耶穌神像前往菲律賓的旅途中,船隻在航行過程不幸著火,但最後船員們驚喜地發現耶穌像竟完好無缺到達菲律賓,僅被燻黑而已,眾人紛紛在胸前劃十字感謝上帝,並相信這尊黑耶穌像具有奧妙的神力。

此後這尊遠從墨西哥運來的黑耶穌像被安置在菲國首都馬尼拉最知名的奎艾波(Quiapo)教堂,並成為菲國最重要的宗教聖物之一,每年1月9日時教堂會將黑耶蘇像抬到街上遊行,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民眾跪拜迎駕,「黑耶穌出巡」是菲國的重要年度節慶,盛況猶如台灣的媽祖出巡。

聖多福教堂內也有擺設一尊木造的等身黑耶穌像,只見經過者一一伸手觸摸耶穌的腳,低頭祈禱,再步入建築內。

此時教堂內部全是滿滿的菲律賓朋友們在進行晨間彌撒,除了聆聽神父的言語,移工移民們不時起立頌唱詩歌,同時感受內心的平靜;在異鄉工作的他們,信仰成了生活的重要依靠,虔誠的祈禱聲中,似乎也在對神傾訴著對於生活的徬徨與家鄉的思念。


教堂內部坐滿了菲律賓移工移民正在進行晨間彌撒,我們沒有入內打擾,在外頭就可以聽到喃喃的祈禱聲。(陳心慈拍攝)

由於每週日早上教堂的彌撒總會吸引大量菲律賓移工聚集,人潮就是錢潮,慢慢地週遭也衍生許多販售菲律賓食物或商品的店家,甚至也有不少台灣攤販來此處做移工的生意,擺攤賣低價衣服、玩具、生活用品等。

我們繞到教堂後方的雙城公園,這裡也是菲律賓移工們彌撒結束後的聚會場所之一,賴奕諭談到,我們不應該把對菲律賓人的印象只停留在刻板的工作上,應該試著去理解他們工作之外的生活方式。

「菲律賓人來台灣不只工作,他們也在台灣成立許多不同性質的社團,發展共同興趣或第二專長,像攝影、唱歌、跳舞、選美等等。」其中一個移工詩社就是以雙城公園為集會場所,喜愛寫詩的移工文青們時常在此討論詩作,進行詩的對辯。


台灣最知名的移工勞團「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就座落在聖多福教堂後方,專則幫助移工解決工作或生活上的勞權問題。(資料照片)


教堂周圍開設許多提供菲律賓飲食的餐廳,例如這間「莉山菲律賓料理」就有中文、英文、菲律賓語菜單,相當多樣化。(陳心慈拍攝)


除了餐館之外,附近也有許多專門鎖定移工消費的酒吧與迪斯可舞廳,是移工們放鬆身心的好去處。(陳心慈拍攝)

提到中山北路小菲律賓區,不能不提到這區有間經典的「金萬萬名店城」,1970年代舶來品在台灣盛行時,金萬萬大樓裡頭總是擠滿了一間間販賣舶來品的小商家,如今跨國貨運極其方便、舶來品不再稀有,原有商家退出後,這裡成為菲律賓新移民或華僑聚集開店的最佳之處。

金萬萬大樓裡頭的格局成「日」字型,平日看起來冷清,然而一到週日移工們放假時,人潮屢屢把商場空間擠爆,連走道都擺滿了一道道菲律賓菜,這邊不只餐廳,還有各式民生商店,舉凡美容、按摩、服飾、3C產品、電話卡、甚至網咖,從食衣住行各方面滿足所有菲律賓移工的需求。


在金萬萬名店城裡,大家聆聽一位菲律賓阿姨介紹菲式飲食的特色。(陳心慈拍攝)


菲律賓阿姨推薦大家一定要品嚐菲律賓國民美食 -- 鴨仔蛋跟炸香蕉。(陳心慈拍攝)

我們走在金萬萬大樓裡,菲律賓美食的香味撲鼻而來,哪一種料理非吃不可?販賣自助餐的菲律賓阿姨大聲回答:「一定要試試看看鴨仔蛋!(Balut)」。鴨仔蛋是將已經擺放2至3週、但尚未完全孵化的鴨蛋直接水煮的料理,內部都有隻已經成型的幼齒小鴨,這道食物絕大多數台灣人都不敢品嚐,但在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鴨仔蛋是街頭巷尾都有販售的平民美食。

鴨仔蛋的食用方式是先將蛋面較圓的那一側敲開,撕開蛋的薄膜,喝掉湯汁,然後將蛋黃、蛋白取出食用,可以沾點檸檬和鹽增加風味,吃下去的口感就像茶葉蛋。


賴奕諭購買了一顆鴨仔蛋並剝開展示給大家,內部可以明顯看見蛋殼薄膜上的血管與毛髮。(陳心慈拍攝)


賴奕諭示範如何食用鴨仔蛋,身旁的台灣民眾看得目瞪口呆。(陳心慈拍攝)

最後我們來到位於中山北路上的EEC以及RJ supermarket兩間超市,EEC是來自菲律賓的跨國超商,同時也有在越南及印尼設點,RJ supermarket則以販售菲律賓商品為主,兩間超市裡擺滿各式各樣的東南亞零食、飲品、化妝用品、盥洗用具等等,應有盡有,許多東南亞移工利用假日來到這購買大量生活物品,也有的人將購買的商品寄回家鄉給兒女,代表著他們的想念和關心。


位於中山北路上的EEC以及RJ supermarket ,提供大量東南亞生活用品,假日時購物者非常多。(陳心慈拍攝)

今天我們從捷運圓山站出發,順著中山北路三段沿路走下來,可以沿途看到各種東南亞雜貨商店、餐廳、匯款公司、貨運公司、迪斯可……等,這個小菲律賓商圈非一朝一夕冒出來的,而是有它的歷史背景與淵源,我們走訪此處除了了解這段歷史外,也看見菲律賓移工、移民在工作場域之外的生活方式,就像賴奕諭所說的:「我們應該以更多元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在台灣的所有異鄉人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