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移人小數據】淺談統計數字中的東南亞移工現況

【移人小數據】淺談統計數字中的東南亞移工現況

撰文、圖表製作/彭政添

(備註一:本文完成時間為2019年4月初,報導內所有圖表之數據若未標示統計日期,皆視為統計至2018年底。)
(備註二:本文所有圖表歡迎國內各單位團體或校園課堂學術引用,但使用時請務必標示原始出處為獨立媒體《移人》。)

台灣自1989年起開始正式引進外籍移工至今,30年來改善了勞力密集產業的缺工狀況,也改變了台灣社會的族群面貌。根據勞動部統計數據,台灣移工人數在2018年底已經突破70萬人,而這個數字也不斷地再成長中,因此身為「圖表控」的筆者,自從上次推出「【移人小數據】趣談統計數字中的東南亞新移民現況」之後,近期再次以外籍移工為主題推出數據圖表報導,今天就讓我們從量化的數據中,來更深入的認識東南亞移工族群吧!

 

觀察一:2018年底,在台移工總人數突破70萬

根據勞動部統計數據,在台移工總人數已達706,850人,其中產業移工(營建業、製造業與漁業)有448,753人,約佔63.5%;社福移工(看護、家庭幫傭)有258,097人,佔36.5%。

觀察二:移工主要來源國為印尼、越南、菲律賓及泰國

印尼是台灣移工的最大來源國,佔38%,其次為越南31%;而菲律賓及泰國分別佔22%及9%。

觀察三:東南亞移工多分布於台北市之外的五都,桃園市擁有最多移工

移工分布情形與新移民有些類似,多集中於大城市,也就是除了台北市之外的五都,其中最多移工的縣市是桃園市,有超過11萬名移工,第二為台中市,第三為新北市。

觀察四:名稱都叫「移工」,但產業移工、社福移工大不同

移工可以先粗分為產業移工及社福移工,產業移工是指從事「營建業、製造業與漁業」的移工;社福移工是指從事看護或家庭幫傭的移工。若從不同產業的角度去觀察,可以發現不同產業的移工男女比及來源國有非常大的不同。

 

產業移工 -- 七成為男性,三成為女性,越南移工為最大來源國。

觀察產業移工的國籍組成,越南移工為產業移工最主要的來源國,其次為菲律賓、印尼及泰國。而男女比例上,男多於女,男生佔71%,女性佔29%。

產業移工的種類有非常多種,有的在工廠裡面從事生產,有的在工地裡面搬運,有的是在漁船上打撈,他們許多人做著我們認為「低薪、骯髒和危險」的工作,可能面臨雇主積欠薪資、生活環境惡劣,甚至嚴重的職業傷害,像過去常在台灣各地工業區發生的工廠大火,就讓許多無辜的移工不幸命喪火海,以致國內勞團不斷呼籲政府必須強制立法要求讓產業移工「廠、住分離」,但至今仍未被政府及產業界重視。

 

社福移工 -- 印尼移工佔據社福移工市場,女性占99%,但仍然有男性擔任外籍看護或幫傭。

在社福移工部分,印尼移工人數遠超過其他國家,佔了3/4,而女性為此市場主要勞力供給者,但也是有少數的男性社福移工。

雖然社福移工人數少於產業移工,但社福移工相較於產業移工人數穩定成長,負責台灣很大一部分的長照工作。然而,很遺憾的是,台灣並沒有把這些家戶移工納入《勞動基準法》與長照體系當中,這20多萬名社福移工沒有勞工保險、領不到法定最低薪資、時常超時工作、許多人沒有休假的權利、甚至不時遭到暴力、性騷擾及性侵害的對待,顯示國內這些主要為女性勞工的工作環境,仍有非常大待改善的空間。

 

觀察五:名稱都叫「移工」,但印、越、菲、泰移工在國內勞動史上命運大不同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有這麼多東南亞移工來到台灣工作,並非一朝一夕所造成,而是有長達30年的引進歷史,這30年來移工的組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政策調整不斷變化,此外,各國移工的性別比、分布產業及分布縣市,也會因為各國移工特性不同而大相逕庭,接下來,筆者將切分各來源國的移工數據,針對國內的四大移工主要來源國做更深入的觀察與分析。

 

印尼 -- 社福移工最大來源國,女性遠多於男性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移工最大的來源國:印尼。

印尼移工人數超過26萬人,隨著台灣高齡化的社會發展,對於長照勞力需求也越來越高,而這些印尼移工就是長照工作最主要的勞力來源國家,這點也反映在印尼移工的性別比例上,女性遠多於男性。

在縣市分布上,通常人口越多的縣市也會有較大的照護需求,所以可觀察的出來,人口越多的縣市也會有越多的印尼移工。特別的是,轄區內幾無傳產工業區的台北市,如果統計境內移工人數並不會進入國內前三名,可是如果單純統計印尼移工人數,台北市竟擁有全台第二多的印尼移工,顯見台北市老年人口多、照護需求大,所以才有如此多的印尼移工。

另外,印尼移工人數曾在2002~2004年明顯驟降,這是因為2002年,當時的行政院勞委會認為印尼移工逃跑率高居不下,所以在8月1日全面凍結引進印尼移工直至2004年12月,台印簽署勞工備忘錄,才重新恢復引進印尼移工。

此後,印尼移工人數不斷成長,在2007年時,超過當時移工主要來源國泰國和菲律賓,成為第一大移工來源國。

 

越南 -- 產業移工最大來源國,曾凍結超過10年

其實台灣算是比較晚開放引進越南移工的,不過越南是近年來人數成長最快速的來源國,有可能在未來幾年超過印尼成為第一大來源國。

台灣政府在1999年才開放引進越南移工,起初,大部分越南移工投入到照護市場工作,也因為2002~2004年國內凍結印尼移工,讓越南移工在那幾年成為當時社福移工的主要來源國。

然而,2004年發現越南漁工逃跑人數過高,暫停引進越南漁工;2005年,凍結越南看護工及家庭幫傭,此後,越南社福移工人數持續下降直到2015年,才重新開放引進漁工、看護工與家庭幫傭,但重新開放後,或許社會大眾已經習慣雇用印尼社福移工了,因此越南社福移工人數僅有微幅提升。

反觀產業移工,自開放以來越南移工人數不斷成長,超過最初開放的泰國及菲律賓移工,成為台灣現今產業移工最主要的來源國。

菲律賓 -- 英文能力好,成電子科技業最愛,但歷年來台菲外交爭議多,屢屢波及到無辜移工

菲律賓是台灣早期主要的移工來源國,而英文是菲律賓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為Tagalog塔加洛語),許多移工英文好且學歷高,所以常成為電子科技產業喜愛雇用的移工,觀察其縣市分布,可以發現菲律賓移工多集中於有大型科學園區和工業區聚集的縣市,如桃園、台中及高雄,而國內最知名的高科技產業聚落新竹科學園區,也時常見到菲律賓移工的身影。

至於菲律賓移工男女比,約四比六,除了社福移工有3萬多名女性,產業移工中,男女性約各佔一半。

然而雖然身為國內科技廠的最愛,菲律賓移工在台灣勞動史上卻是最命途多舛的族群,原因在於台灣跟菲律賓在過去時常發生外交衝突,而數十萬名遠赴台灣工作的菲律賓移工,屢屢被台灣政府拿來作為談判的「人肉籌碼」,最著名的例子像是1999年時,菲國政府中斷與台灣方面於1996年簽訂的「中菲航權協定」,引起台灣當局嚴重的不滿。仲介業者叫囂抗議,欲促政府伺機凍結菲勞。

此外,台灣也曾三度官方凍結引進菲律賓移工:2000年,菲律賓駐華代表介入我國雇主與菲國移工的勞資爭議,所以勞委宣布會凍結製造業與重大投資工程案引進菲國移工2011年,因菲律賓將台籍嫌犯遣送中國,政府再度以凍結菲國移工作為懲罰手段2013年,因「廣大興28號漁船事件」,菲律賓公務船射殺我國籍漁民,台灣採取制裁措施,凍結菲國移工

跟印尼與越南不同,菲國移工被凍結的理由多為外交事件,雖然三度凍結後都有恢復開放,但也造成菲律賓移工人數一直起起伏伏,直到近年才重新突破1998年的人數高峰。

平心而論,身為動不動就被兩國政府端上談判桌的人肉籌碼、卻又無力反抗現況的菲律賓移工們,是真的挺無辜的。

泰國 -- 國內最早期的產業移工重要來源國,如今人數不斷減少中

泰國移工是國內早期最重要的產業移工來源國,別看現在泰國移工僅有6萬名,在2000年時,在台泰國移工有14萬人,逼近現在菲律賓移工的總人數,但此後就一路下降。

泰國算是唯一一個在台移工人數持續減少的國家,推究其原因是產業結構與大環境的變化。過去,泰國移工主要投入台灣的製造業與營建業,然而近年來製造業的自動化與營建業的需求減少,引進泰國移工的需求也逐漸下降,另外南韓與沙烏地阿拉伯等提供更高薪水的國家,也成為泰國移工赴海外工作的其他選擇。

產業分布上,泰國移工幾乎都投入至產業中,尤其是製造業,所以泰國移工容易分布在製造業密集的縣市,如桃園、新北與台中。

性別比例方面,泰國男性移工人數遠高於女性,這可能與非常多泰國新移民都為男性有很大的關聯,可參閱【移人小數據】趣談統計數字中的東南亞新移民現況中各國新移民男女比例。。

泰國移工也有被凍結的歷史,兩次凍結的原因都出於「簽證問題」,因為當時的勞委會主委陳菊出訪泰國參加台泰勞工會議時,一次未獲簽證,一次泰方只給觀光簽證,所以台灣方面兩度軟性凍結泰國移工,延長移工的審查程序

(註:台灣凍結移工的程度分為三級:一是全面凍結、產業及家庭類外勞都禁止進入:二是禁止其中某一類;三為軟性凍結,僅延長審查程序。)

 

結語:國內移工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我們必須更了解這群來自異鄉的勞動者

台灣開放移工30年來,移工總人數不斷的成長,從1995年的19萬,現在已經突破70萬了,是越來越龐大的一個族群,近年來也出現越來越多關注移工議題的非政府組織,如:One-Forty1095,南南等,其中One-Forty(四十分之一)的組織命名由來,就是以2015年時國內每40人就有1人是移工這樣的比例,作為組織名稱。

但從下圖可以看到,2018年底時已經變成每33人就有1人是移工了(驚,那One-Forty豈不是要改名叫One-Thirty Three?)且未來這比例仍然會持續變化,民眾會更容易在國內遇見這群來自異鄉的勞動者,因此儘快建立起本國民眾與外籍移工族群間的友善交流管道,是未來我們仍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筆者針對外籍移工的數據觀察與分析所做的報導,若讀者有新的發現、或想知道更多關於異鄉人的數據,歡迎前往《移人》臉書專頁留言,筆者會很樂意將這些數據資料視覺化,分享給大家,讓更多人有機會透過數據了解寶島上的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