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報導由社團法人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贊助刊登
撰文/Asuka Lee
照片提供/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GWO)
系列報導前言:
在越南,食用狗肉是一種流傳數百年的傳統,尤其在北越寒冷的冬季,民眾喜愛吃狗肉作為冬日進補,並深信這項傳統具有消災解厄、帶來好運的效果;然而隨著1990年代東南亞移工大量進入台灣後,開始出現移工殺害貓狗食用的案例,引發國內民眾反彈,台灣也在1998年制定《動物保護法》,針對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者處以拘役或罰金,不少移工犯下過錯後遭遣返出境、丟掉寶貴的工作,深深懊悔不已。
但,扣除掉嚴刑峻法與對立仇恨之外,具有動保意識的台灣人與習慣吃狗肉的越南移工,在這項議題是否存在軟性的對話空間?受限於語言隔閡,願意對此付出心力的動保團體少之又少,創立於2013年的「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動平會)是其中的異數,也是國內極少數願意投注資源針對東南亞移工做動保教育的民間團體。
2018年動平會先後與GWO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新北)、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台北)、1095文史工作室(台中)三個經常接觸外籍移工的NGO合作,希望擴大對東南亞移工的影響力,讓來自異國的勞動者們了解動物生命的可貴,避免觸法喪失寶貴的工作機會。《移人》記者在動平會委託下,特地專訪三間NGO並撰寫系列報導,希望讓讀者們認識這群默默為寶島社會促進族裔和諧的工作者。
位於新北市三重區的社團法人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Global Workers’ Organization Taiwan,簡稱GWO)創立於2013年,是一個專門服務外籍移工的非政府組織,曾經舉辦過台灣移民工影音獎、台灣盃國際移民工足球賽等活動,皆吸引大量外籍移工參加,而GWO也在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的邀請下,成為向移工宣傳動物保護觀念的盟友。
筆者在2018年10月30日造訪GWO辦公室,目前在此服務的兩位新住民伙伴阮氏芳花及周思妤,分別來自越南及印尼,精通雙語的她們同時也是GWO向移工做動保宣導的「主力戰將」。
GWO兩位新住民伙伴阮氏芳花(右)及周思妤(左)是向移工宣導動保觀念的主力戰將。(Asuka Lee拍攝)
戴著眼鏡、有著爽朗笑容的阮氏芳花嫁來台灣五年,來自北越的她現今是忠實的動保支持者,不過她仍大方分享在故鄉流傳已久的吃狗文化:「越南人會吃狗肉,除了單純當作食物之外,其實也有習俗的成份在裡面,像大家習慣在年底、月底時食用狗肉,帶有揮別過去、除舊佈新的意義,因此在月初或年初時大家是不太吃的。」
甚至除了吃狗肉外,宰殺過程所流出的狗血,也被當作是越南特色美食的一種,雖然這種「美食」聽得筆者冷汗直流,但芳花認為這跟台灣人愛吃的豬血糕、麻辣鴨血一樣,是不同文化產生的飲食產物,她說:「當然我們也有當作寵物在養的狗,但要在家裡用鍊子綁好,如果讓牠跑出去外面,很容易被當作流浪狗宰殺掉。」
身為一位在吃狗文化中長大的越南人,芳花嫁來台灣成為寶島新住民後,是否衝擊到她的舊觀念?她笑說:「來到台灣的第一印象,就是發現路上有好多流浪狗,覺得怎麼都沒人抓來吃?」後來收看電視新聞,才逐漸了解台灣有《動物保護法》,以及不能隨意殺害動物的社會共識。
不過對芳花而言,讓她跳脫昔日吃狗習慣、成為動保支持者的轉捩點,倒不是因為法律的嚇阻,而是一則流傳於台灣北海岸的民間故事「十八王公」。
流傳於北海岸的十八王公故事感動阮氏芳花,讓她成為堅定的動保支持者,圖為新北市石門區的十八王公廟。(創用CC 2.0通用版授權,拍攝者為Wei-Te Wong)
「十八王公」的故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年間,當時有一艘載著十七人及一隻狗的船隻在北海岸地區沉沒,船上十七人皆死亡、唯獨狗兒幸運存活下來,後來當地居民將這十七人遺體合葬於山腳下時,狗兒見主人亡故,也隨之跳入墓穴自殺陪葬,居民們被狗兒這種跨越人獸分際的羈絆所感動,便集資興建一座廟宇供奉這十七人及一狗,該廟就是今日新北市石門區香火鼎盛的「十八王公廟」,也讓十八王公的故事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阮氏芳花回憶,當初她跟台灣老公去北海岸旅遊時路過十八王公廟,聽到老公講述這段故事,深深被當年那隻具有靈性且忠心耿耿的狗兒所感動,也讓她開始發現,台灣人看待狗的方式跟越南人截然不同。
「台灣人不只是把狗當成單純的動物,而是把牠當作伙伴、朋友、甚至家人,連一百多年前死掉的狗都能在廟裡被供奉,了解這些之後,我就沒辦法再吃狗肉了。」從那之後芳花已經很多年沒吃狗肉,連她返鄉時遇到朋友邀約狗肉大餐也揮手拒絕,這不是外在的逼迫,而是發自內心的主動。
「只要是人都會有感情,改變人心絕對比法律規範還有效。」阮氏芳花因此建議,如果能多邀請越南移工去參訪十八王公廟等地點、多接觸相關故事,只要是有感情的人,觀念都有機會因此而改變。
芳花進入GWO工作後,隨著單位陸續開辦中文班、金融班等課程並招收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移工學員,身為助教的芳花總是在越南班的第一次上課前親自到課堂向同胞們講述台灣的動物保護觀念、有時也會提到十八王公的故事,並在教室牆上張貼越語版的宣導海報,移工學員們普遍也能接受這個與故鄉不同的新觀念。
芳花回憶,某期中文課程快結束時,授課老師讓學員們以編演中文話劇的方式做成果發表,該堂課的越南移工們以「入境隨俗」為主題,編導了一齣講述移工從母國遠赴台灣工作、辛苦之餘仍要尊重當地風俗、避免殺害貓狗觸法而遺憾終身的短劇,搏得滿堂喝采。
中文班的越南移工學員們,接收動保觀念後比出「叉叉」的拒吃狗肉手勢,教室後方也張貼了宣導海報。(GWO提供)
中文班的菲律賓學員們在教室內手持動保文宣合影。(GWO提供)
此外在跨國移工足球賽等聚集數百人的大型活動現場,除了芳花與思妤兩人會出動發放宣導小物外,也有其他生力軍襄助,那便是一群主動前來擔任動保志工的各國移工,這些移工是曾經參與過GWO課程的學員,在課堂上接收到動保教育後十分認同,進而犧牲假期跑來協助宣導。由於這些宣導志工同為移工身份,當他們以母語向其他同胞做宣導時,往往收到不錯成效。
GWO舉辦跨國移工足球賽,現場安排多位穿著背心的動保志工做宣導。(GWO提供)
GWO志工向觀看足球賽的印尼移工發放動保文宣。(GWO提供)
三名移工展示GWO志工發放的動保文宣。(GWO提供)
GWO的印尼語動保志工(右一)是曾參與中文班的移工學員,接觸動保教育後,主動犧牲假期前來擔任宣導志工。(GWO提供)
GWO的台灣籍理事長徐瑞希,接受筆者訪問時說:「所有移工來台都必須揹負大筆債務,我不忍心看到他們在不知情之下殺害貓狗觸法,還沒賺到錢就被遣送回國,他們原本的債沒還完、又丟掉養家餬口的工作,等於是把這個人推進地獄。」徐瑞希回憶,曾有越南移工在臉書傳訊息向她申訴,問說為什麼他只是殺條狗就被逮捕、拘留並遣返,明明這在故鄉是可以做的事呀?
在不明究理之下被警察抓起來,有些移工會心懷怨恨,認為:「原來在台灣,我們的地位比動物還低賤!」這樣完全無助於解決問題,只會加深對立與仇恨,因此徐瑞希認為,針對移工族群除了做教育、還是做教育,必須讓他們理解台灣社會認定的動物生命價值與越南不同,才會心甘情願入境隨俗、遵守台灣法規,正好呼應前述阮氏芳花所講的:透過人心去做的改變,絕對勝過嚴刑峻罰的恐嚇。
GWO台灣籍理事長徐瑞希(左)十分疼惜外籍移工處境,不願看到移工不知情殺害動物而遭遣送,進而投入動保教育工作。(資料照片,王健寧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