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宜蘭移人】我們來自不同國度,但我們在宜蘭偶遇

【宜蘭移人】我們來自不同國度,但我們在宜蘭偶遇

原籍阿根廷的藝術家明蓮花,開心地用她手工製作的小劇院演出自己從異鄉客成為宜蘭新住民的故事。(Asuka Lee拍攝)

撰文、攝影/Asuka Lee

位於東台灣入口的宜蘭縣,雖然不若西部大城擁有繁華熱鬧的都市景象,但其貼近自然的地理環境及純樸濃厚的人情味,依然吸引不少來自海外的異國人士前來定居、甚至落地生根成為新台灣人,在他們眼中宜蘭究竟有什麼特殊的魅力,值得把下半輩子的人生都寄託在此處呢?

明馬丁(Martin Musaubach)與明蓮花(Marina Burana)這對來自阿根廷的夫妻檔,跨越半個地球,遊歷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後選擇在依山傍水的宜蘭大里落腳並成為寶島新住民,11月18日這天,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於南方澳南安國中舉辦「2018跳島浮生:一日港邊嬉戲活動」邀請夫妻檔現身說法,兩人異口同聲表示:「這裡很像我們故鄉的感覺。」

 

日久他鄉是故鄉的阿根廷夫妻

「明蓮花」是Marina為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她拿出一張阿根廷地圖介紹自己的故鄉:「我在靠海的地方長大,我的本名Marina在西班牙文意思就是『海』,阿根廷有山有海、有冷有熱,跟台灣很像。」蓮花從小就在藝術方面展現天份,然而阿根廷長期治安不好,藝術家也很難找工作,才讓她決定2014年遠赴台灣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順便為自己尋找機會。

「其實我原本不想來台灣的,因為我很怕地震!會來到這裡真是上天的安排,現在我很愛台灣人、也很愛講中文了。」蓮花回憶,當時她跟馬丁結婚後想在台灣找個居住的地方,而她又非常想靠海邊住,兩人便一路從台北往東找,「當我們來到宜蘭大里時,我覺得這邊真的太像我的故鄉了,就跟老公說:『我們一定要住這裡!』」

明蓮花有個自己親手製作、繪製的小型桌上劇院,將許多在台生活點點滴滴的元素都放入其中,這是她用來講自己故事的道具。「小劇院最前面有畫大里天公廟、還有龜山島,這些都是我很愛的地方。」接著她陸續抽換背景,「宜蘭靠山,我可以去尋訪動物跟植物;宜蘭靠海,我可以坐在戶外聽海。」這時她拿出一根黏貼著小鳥圖樣的木棍,控制小鳥在劇院上飛來飛去,代表平日時常可見的鳥兒。

「我曾聽過一段話:『一個人會想走遍全世界,是為了找自己最想要的東西。』現在我已經找到了,我的家在這邊,而我的小孩也出生在這邊。」她笑說:「阿根廷已經是過去式了,我現在只想當台灣人。」


明蓮花拿出一張阿根庭地圖介紹:「我的故鄉有山有海、有冷有熱,跟台灣一樣。」(Asuka Lee拍攝)


明蓮花製作的手工小劇場,將大里天公廟、龜山島等知名地標繪於其中。(Asuka Lee拍攝)


描述起自己在台灣的生活,明蓮花不時開心大笑。(Asuka Lee拍攝)

相較於蓮花的藝術才能,明馬丁的天份則是在音樂領域,他出身自隔代教養家庭,小時候由鄉下的爺爺奶奶扶養長大,當時奶奶送他的一台小型電子琴開啟了他對音樂的興趣,「同年齡的朋友都在踢足球,但我有氣喘不能運動,只能在家裡一直彈琴,那時我不懂樂理,但覺得這樣很好玩。」

很快就展現天份的馬丁,12歲就被找去成人樂團當鍵盤手,也越來越篤定未來要走音樂的路,「但我爸不開心,他希望我唸法律,因為他覺得玩音樂會餓死。」馬丁跟家裡吵了一架,離家出走又跑回鄉下奶奶家,唯有那邊才是理解他、接納他的音樂小天地,為了紀念這段歲月,馬丁在台灣發的第一張專輯《3690》名稱就是取自奶奶家的門牌號碼。

2006年馬丁24歲時,他的樂團團員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中國深圳在徵選音樂歌手,躍躍欲試的馬丁便找親朋好友當觀眾,錄了一段他們樂團演出的影片寄過去,沒想到竟然錄取了,透過後續聯絡得知,原來是深圳當地一間五星級飯店在全球找駐點歌手,既然獲得機會就不能錯過,於是他在2007年搭上了前往亞洲的飛機,準備在異地拓展自己的事業。

表演風格相當吸引人的馬丁,很快就在飯店一炮而紅,曾獲邀前往廣州、昆明、北京等地表演,不乏有富豪找他演出,但他很快就膩了,「大陸有錢人找我去表演,只想把我的演奏當作背景音樂,不是真心欣賞我的創作。」加上中國的髒空氣讓鄉下長大的他無法忍受,所幸後來有另一個地方向他即時招手,台灣。

當時馬丁在大陸各地演出時,恰好被一位來自台灣的音樂製作人聽到,主動邀請他來台發展,2011年來台後,他透過幾位本地音樂人推薦,先後與曹格、A-Lin、五月天、盧廣仲等知名歌手合作演出,台灣樂壇給他較多的創作空間,這也讓馬丁起心動念留下來生活,之後他透過投資移民開設了自己的音樂公司,進而拿到永久居留證。

「其實美國、日本都曾經有人向我招手,希望我過去定居、表演,但我跟老婆真的太喜歡大里了,不想離開。」馬丁感慨的說,每當他從國外搭飛機回台時,已經逐漸產生「好期待喔,我終於回家了!」的感覺,可說是標準的日久他鄉是故鄉,去年馬丁在金曲獎獲得三座獎項肯定,漸漸的他已不再是外籍樂手、而以本土樂手自居了。


出身阿根廷鄉下的明馬丁十分念舊,他的個人專輯《3690》取名自奶奶家的門牌號碼。(Asuka Lee拍攝)


明馬丁的演奏方式相當具有爆發力,讓人忍不住豎起耳朵聆聽。(Asuka Lee拍攝)


跨越半個地球後,馬丁與蓮花終於在宜蘭找到家的感覺。(Asuka Lee拍攝)

 

在台繁瑣而惱人的小事

相較於阿根廷夫妻檔一面倒的讚美,另一位定居蘇澳鎮的馬來西亞新住民黃美媖,倒是顯得中性許多。這天黃美媖也受邀參加文化局的活動,並在南安國中運動場旁的「真人圖書館」攤位先後以「在台繁瑣而惱人的小事」、「馬來西亞的飲食及生活文化」為題,向參與民眾講述她在台生活的酸甜苦辣。

來自馬來西亞第一大城吉隆坡的黃美媖是廣東華僑,她回憶13年前剛嫁來台灣時,想靠著英文專長在宜蘭找工作,但補習班開的價碼是兩套標準:「金髮碧眼白皮膚的老外時薪600-1200台幣;華人臉孔如我,月薪比照本土老師兩萬出頭,教學之外還得幫忙行政工作。」就算她的英文教學能力不輸歐美人士,但民眾對「白人臉孔老師比較會教」的先入為主想像,造就了職場上的種族歧視。

「此外由於我是拿外僑居留證,沒有歸化台灣籍拿身分證,某次去政府機關辦事時,櫃檯吼著要我拿出身分證、不是居留證。」遇到不禮貌態度當下美媖沒有動氣,反而耐心向對方解釋她為何沒有身分證:「像我們這種以依親方式定居台灣的新住民,擁有選擇要不要歸化國籍的自由,畢竟要歸化台灣籍必須放棄原國籍,不是每位新住民都願意割捨。」美媖的解釋讓這位承辦員反省自己的錯誤,然而除了公家單位外,跑銀行、學校時也遭遇類似情況。


身為馬來西亞華僑的黃美媖,向現場聽眾分享她在台灣遭遇的各種歧視對待。(Asuka Lee拍攝)

除去身份、國籍那些不愉快,美媖對於推動台灣人認識馬來西亞文化充滿熱情,今天除了將馬國特有的「蠟染衫」(Batik)穿來現場,還介紹好幾種如果去馬來西亞旅遊必須要品嚐的特色料理。

「馬來西亞國內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三大種族,飲食文化相當多元,譬如馬國美食Nasi Lemak(椰漿飯)發音很像華語的『辣死你媽』,相當好記;而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度人,他們開設的清真飲食店叫『Mamak檔』,至於台灣人熟悉的娘惹糕,則是來自馬六甲海峽地區,最早可以追溯到鄭和下西洋時期……」

透過黃美媖生動豐富的解說,拓寬了參與聽眾對「多元族群」的認知,當天活動之所以安排這兩場「真人圖書館」分享,自然是希望台灣民眾能對來自不同地區的新住民有更多同理心,別再讓他們的生活充滿「繁瑣而惱人的小事」了。


黃美媖介紹身上穿著的馬國特色服飾「蠟染衫」(Batik)。(Asuka Lee拍攝)


黃美媖帶來自製的香蘭葉果醬塗抹在土司上供民眾享用,全場讚不絕口。(Asuka Lee拍攝)

 

被國境切割的蘇澳與八重山

這時鏡頭切回室內,我們看見一位白髮蒼蒼、溫文儒雅的男性學者,正以帶有腔調的中文向聽眾講述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他是日本籍學者松田良孝,同時也是《被國境撕裂的人們 ── 與那國.台灣往來記》一書作者。松田良孝早年曾在與宜蘭蘇澳距離不到300公里的沖繩縣八重山群島(包含石垣島、與那國島…等)擔任記者,意外發現歷史上八重山居民與蘇澳有非常深刻的關係,從此一頭栽入文史考察的研究工作。

透過訪談八重山居民,松田良孝得知在距今半世紀以前的日治時期,日本與台灣還是同一國,由於八重山群島距離沖繩本島實在太遠了,當地居民反而與距離較近的台灣往來密切,許多八重山居民都曾經有在蘇澳求學、工作的經驗,甚至也有台灣人移居到八重山生活,如果不是後來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無形的國界將八重山、蘇澳切割分屬兩個國家,或許這段民間交流會一直持續到現在。

當天有不少南方澳耆老來聽松田良孝分享,很快就有人現身說法,說自己在國小時代班上的確有從八重山過來唸書的日本同學,且當時南方澳漁民的造船技術也是在這段時期向日方學習的,耆老們的記憶驗證了松田良孝講述的歷史,讓大家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甲子之前那段兩地居民不分彼此的時光。


日本籍學者松田良孝長期在沖繩縣八重山群島做田野調查,研究該地與台灣的關係。(Asuka Lee拍攝)


八重山群島中的與那國島距離蘇澳只有111公里,兩地居民曾經往來密切,直到被國界切割為止。(Asuka Lee拍攝)


南方澳當地耆老證實,當年小學班上的確有從八重山來蘇澳唸書的日本同學。(Asuka Lee拍攝)

無論是醉心自然風景與人情味的明馬丁、明蓮花夫妻,抑或喜愛推廣母國文化卻又對台灣社會做出中肯批評的黃美媖,再到松田良孝所介紹歷史上來自八重山群島的移民,我們可以發現無論過去、現在或是未來,跨越國境的人口流動永遠不會停歇,那要張開雙手擁抱這些來自異國的「移人」們,或是關起門來以國族主義排斥其存在?透過聆聽他們的現身說法,我們可以做出很溫柔的決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