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宜蘭移人】跳島浮生與港邊嬉戲:走訪南方澳漁工的伊斯蘭信仰中心與餐食小店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宜蘭移人】跳島浮生與港邊嬉戲:走訪南方澳漁工的伊斯蘭信仰中心與餐食小店

上圖圖說:印尼漁工組織FKPIT會長Fajar Rani站立於南方澳清真寺門口留影。(Asuka Lee拍攝)

撰文、攝影/Asuka Lee

南方澳是宜蘭縣第一大漁港,亦是北台灣漁業重鎮。港區內除了本地漁業從事人口外,還定居著一千多位來自印尼、菲律賓的外籍漁工。這群龐大的異鄉人口建構成當地社會的一份子;然而受限於語言與宗教的隔閡,除了漁民與仲介外,一般台灣民眾、甚至當地居民皆難以與外籍漁工溝通、認識,久而久之形同陌路,彷彿有一道看不見的牆阻隔在兩個族群中間。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自2017年開始策劃舉辦「偶遇的人生:文化平權系列活動」,以講座、戲劇、市集、導覽等多樣化的軟性活動,為民眾提供一個接觸新住民與外籍移工並相互了解的機會,期盼消弭蘭陽平原上的族群隔閡,因此多元族群匯集的南方澳,成為這一系列活動鎖定的重點區域。

雙十當天,南方澳的天氣陰雨綿綿,南安路上一間白、綠相間的民房傳出陣陣歡笑聲與討論聲,仔細一聽,裡頭的聲音除了中文外,還夾雜著急速短促的印尼語,原來此地是印尼漁工的伊斯蘭信仰中心「南方澳清真寺」,走進一瞧,十多位眼神帶著求知慾的台灣年輕人圍繞著印尼漁工Fajar Rani(清真寺負責人)與印尼通譯黃燕妮,大家坐成一圈饒富興味地聽著Fajar一字一句介紹清真寺的由來始末,思緒彷彿也跟著成為異國討海弟兄的一部份。


位於南方澳南安路上的印尼清真寺外觀。(Asuka Lee拍攝)


清真寺負責人Fajar(中)親自向參與民眾介紹建寺由來及始末,再由印尼姊妹黃燕妮(右)即席翻譯為中文。(Asuka Lee拍攝)


當日南方澳陰雨綿綿,但來參加活動的民眾仍十分踴躍。(Asuka Lee拍攝)

這個讓台灣民眾聆聽印尼漁工講故事的「真人圖書館」、「漁工視角,漁港散步」,是文化平權系列活動的子項目之一,由旅居南方澳一年多的文史工作者鄭雅嬬及陳柔安共同策劃,不但讓漁工親自介紹他們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之後民眾還能跟隨導覽者的腳步,當起「一日漁工」參訪清真寺內部及港區東南亞小店,由內而外徹底透視漁工們在南方澳生活的種種樣貌。

身為清真寺總管的Fajar,同時也擔任台灣印尼海員組織FKPIT(Forum Komunikasi Pelaut Indonesia Taiwan,創辦於2010年)的會長。FKPIT底下依照漁工在母國的出身地分成好幾個同鄉會,平日各同鄉會透過足球聯賽等方式交誼感情,一旦遇到同胞弟兄遭遇受傷生病等急難狀況,也會互相捐款襄助。

特別的是2016年2月南台灣大地震發生時,台南地區慘重的災情透過電視新聞傳播到南方澳漁工眼中,大伙都覺得於心不忍,FKPIT便主動發起募款活動,將弟兄們的愛心款項傳遞到台灣災民手中。

Fajar提到,他知道台灣社會對外籍漁工存在一些不好的既定印象,故當年創辦FKPIT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成為交流的橋樑,包括這次與文化局合作「真人圖書館」親自現身口述,就是希望利用「每個人都是一本充滿豐富故事的書」之概念,讓民眾意識到在自己生活近處的每一個人,都有著其獨特而美好的特質,並在彼此傾聽的過程中放下曾有過的偏見與誤解。

「FKPIT的弟兄們有的去過其他國家、有的待過台灣其他漁港,但大家都覺得南方澳這邊對我們最友善,我們愛這裡。」Fajar透過通譯說出這段真心話讓大家為之動容,而現場另外幾位印尼漁工也分享他們從事漁業工作的苦處,包括必須住在空間狹小的漁船裡、冬天沒熱水洗澡、還有跟資方及仲介的糾紛等,雖然為了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再苦也要撐下去,但大部份弟兄都體認到漁工不是做一輩子的工作,不少人賺到足夠的錢之後便會返鄉做生意,彌補之前無法陪伴家人的遺憾。


透過Fajar
的講解,民眾們逐漸了解外籍漁工離鄉背井討生活的辛苦之處。(Asuka Lee拍攝)


「真人圖書館」結束後,FKPIT
印尼漁工與參加活動的台灣民眾合照。(Asuka Lee拍攝)

印尼漁工的「真人圖書館」告一段落後,Fajar便帶領民眾參觀清真寺內部,建物的一樓是會長辦公室、簡易寢室、廚房、廁所、開會大廳等,接著沿著狹窄的樓梯走上二樓,便會到達一個開闊的空間,這裡是漁工們進行穆斯林禮拜的場地,要進入此處必須遵從伊斯蘭禮法進行洗腳、更衣等動作,平日印尼漁工都可在開放時間來做個人禱告,每週也由資深弟兄輪流帶領大家進行團體禮拜。

Fajar說,早期南方澳是沒有清真寺的,但隨著越來越多印尼漁工受雇來此工作,逐漸產生對於伊斯蘭禮拜場地的需求。一開始FKPIT承租港區內一間印尼小吃店的三樓作為禮拜場地,但該地空間太小、容納不了人數越來越多的漁工弟兄,直到一年多前他們才改承租這棟位於南安路的透天厝,作為清真寺正式落腳處。


清真寺二樓的穆斯林禮拜空間,佈置擺設非常莊嚴肅穆。(Asuka Lee拍攝)


要進入禮拜空間的參觀者必須先洗腳才能踏入。(Asuka Lee拍攝)


一位印尼漁工身著正式服裝,神情專注地做禱告。(Asuka Lee拍攝)

參觀完清真寺後,大伙們告別印尼漁工,改由鄭雅嬬以導覽員身份帶隊走上街頭,走訪港區內幾間外籍漁工常去的小店。首先到達的是南方澳第一家東南亞雜貨店、開幕至今超過20年的「FRIENDS STORE」,老闆娘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台灣中年女性黃淳卿,早年她曾跟著醫療團外派沙烏地阿拉伯工作3年,這段讓她罹患思鄉病的旅外經驗,讓她返鄉後觀察到週遭外籍漁工的生活需求,因此便開了這間專門服務討海異鄉人的商店。

特別的是,老闆娘25歲的兒子黃致鈞也在成長環境的耳濡目染下,成為一位關心外籍漁工的青年,擅長攝影的他時常在港區內走動,拍下漁工的生活百態上傳IG帳號分享,目前已有數千人追蹤他的攝影作品。黃致鈞說:「我們家族中也有人從事漁業工作、甚至命喪大海,因此我深知外籍漁工的辛苦之處,至少我可以用攝影的方式讓多點人了解他們。」

在黃致鈞的印象中,以前南方澳的印尼、菲律賓漁工時常會有衝突,但近年來已不再發生;此外,外界常誤解外籍漁工會殺害貓狗食用,但實際上這兩國的人並無這種飲食習慣,而最有趣的是漁工們普遍都有個發財夢,因此港區內的彩卷行天天生意興隆,時常擠滿去投注的外籍漁工。


台灣導覽員鄭雅嬬帶領大家走進南方澳巷弄,參訪幾間外籍漁工會出沒的東南亞小店。(Asuka Lee拍攝)


經營超過20年的「FRIENDS STORE」是南方澳第一間專門服務異鄉人的東南亞雜貨店。(Asuka Lee拍攝)


FRIENDS STORE」老闆娘黃淳卿曾旅居國外三年,回到南方澳後觀察到週遭外籍漁工的生活需求,便開了這間專門服務討海異鄉人的東南亞商店。(Asuka Lee拍攝)


老闆娘兒子黃致鈞在環境耳濡目染下,也成為一位關心外籍漁工的青年,時常在港區內走動拍攝漁工生活百態。(Asuka Lee拍攝)

港區小旅行的最後一站來到巷弄內一間外觀不起眼的印尼小店「INUL CORNER」,老闆娘張慧娜是印尼華僑,當日招待我們品嚐印尼點心及甜湯。INUL CORNER是前述曾將店面三樓出租給FKPIT當作禮拜場所的商店,雖然目前已無宗教功能,但許多印尼漁工都說:「老闆娘很親切,來這裡像回到自己家一樣!」是以至今此處仍有不少死忠饕客固定前來用餐。

為了讓港區內工作時間不一致的印尼漁工們都能飽餐一頓,INUL CORNER的營業時間非常長(早上6點開到晚上9點),雖然造成張慧娜的負擔,但她笑說跟這群漁工弟兄就像家人一樣,店內空間長期都開放給漁工們聚會或休息,甚至有時候她有要事外出,漁工們還會義務幫她看顧店面,流露濃濃的人情味。


位於巷弄內的印尼小店「INUL CORNER」外觀不起眼,卻是許多漁工弟兄用餐的第一選擇。(Asuka Lee拍攝)


INUL CORNER」老闆娘張慧娜是印尼華僑,笑說她與漁工們就像家人一樣,有時漁工甚至會義務幫她看顧店面。(Asuka Lee拍攝)

結束東南亞商店參訪後,當日一系列活動也畫下句點,負責幕後籌劃的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專員祝怡瑩表示,由於去年「偶遇的人生:文化平權系列活動」獲得熱烈迴響,今年幸運持續獲得文化部支持。在她們構想中,今年活動會以「跳島浮生與港邊嬉戲」作為主題,持續深耕縣內姊妹及漁工網絡,擴展「移人」範疇,透過「真人圖書館」與「港邊小旅行」等文化活動,邀請大家一起用異國視野看家鄉,從中發現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