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董哲遠(Peace)
照片提供 / Neo Lu 、石亦瑄、小Mi美味探險隊
桃園,坐擁近十一萬移工的都市,遠近馳名的桃園後站亦是供給移工們美食、休閒與社交之處,將近五十多間的東南亞商店聚集在後站,發酵著南洋獨特的熱情與溫暖。為了把這份南洋風情延續與繼承,獨立書店「望見書間SEAMi」在7月21日舉辦「桃園後站東南亞街區設計工作坊」,邀請一群關心桃園後站東南亞議題的朋友們,一起腦力激盪、重新設計桃園後站的東南亞街區,希望共創一個更有溫度的東南亞生活圈。
上圖為舉行工作坊地點桃園市望見書間。(董哲遠拍攝)
工作坊上午透過老師與在地移工導覽後站街區後,我們回到望見書間坐下來訪問新住民以及和後站關係密切的台灣朋友,我處的組別所訪談的對象是兩位長居於桃園後站的台灣年輕人,巧的是他們也曾於望見書間任職一年的時間。
筆者組別的訪談對象為石亦瑄(左)與呂彥鋒(右),兩人長居桃園後站地區、且曾於望見書間服務一年,對東南亞文化滿腹熱情。(董哲遠拍攝)
首先我們訪問即將就讀中原國貿所的石亦瑄,她從致理財經系畢業後立馬進入望見書間任職,負責張羅與執行東南亞文化的倡議與教育。問起石亦瑄與東南亞相遇的機緣時,她緩緩道:「我在大學時選修越語課程,從那時開始認識東南亞,而我頓時發現,原來身邊居然有那麼多東南亞人,那為何不曾跨出認識他們的第一步呢?」之後她加入望見書間,不僅認識了東南亞朋友,對文化與語言也更加熟捻,她說:「一開始學越語常遇到發音的瓶頸,幸好有越南朋友的鼓勵與教學,才慢慢跨越那道屏障,偶爾假日我會到越南友人的宿舍一起煮飯及用餐,認識他們的料理,也品味他們的故事與文化。」
一次次的料理饗宴,觸動了亦瑄想傳遞與分享越南料理與文化的衝動,她與友人創立臉書粉專『小Mi美味探險隊』,挖掘大桃園地區新移民與越南美食背後的故事,期盼能透過料理引發大眾想了解越南的慾望;而一談到到料理,亦瑄總是神采飛揚,她最喜愛的食物就是越南粉卷加上越南道地的甘蔗汁(甘蔗汁加檸檬),這樣的組合最適合愜意的下午茶時光。
加入檸檬的越南甘蔗汁,是石亦瑄最喜愛的飲品之一。(圖取自小Mi美味探險隊)
聊到亦瑄土生土長的桃園,她侃侃而談說:「每當國小老師談到移工時,都以單一的圖像與淺薄的表面來建構我們對他們的印象,包括『香水』、『貧窮』、『危險』這些詞 -- 然而到大學後,當我開始打開視野感受異文化的輕拂,我便拋棄舊有的印象,重新建構新的、好的、有愛的印記。」
談到近幾年來桃園後站的變化,她笑著說起一段可愛的故事:「在望見書店工作的某一天,有位原住民男子跑上樓,驚訝地問:『誒誒我要來這找小姐,怎麼變成書店了?』原來在幾年前,後站是聚集毒品、性產業的地方,不過在這短短的幾年間,已慢慢轉型成為聚集50多家東南亞商店的區域。」從『黑』到『彩』的桃園後站商圈,是累積無數外籍移工、台灣人、政府的努力所營造而成的異國風情小天地。
另一位畢業於台北大學外文系的呂彥鋒,說起與東南亞的邂逅是從當兵開始,每位在台灣長大的男孩都難逃兵役的枷鎖,彥鋒也不意外,不過他選擇了一條更特別的服役之路「外交替代役」,由於擁有優秀語言能力,彥鋒成功申請去印尼泗水一間學校擔任英語老師,教當地華僑孩子學習英語,他興奮講出那八個月在印尼的體驗與冒險:
「印尼的種族階級相當明顯,從金字塔頂端的白人老師、台灣人、當地華人到當地印尼人,這點讓我印象深刻!在學校我們台灣老師不必掃地、煮飯、洗衣,印尼家管都會幫我們處理。在當地的有錢華人時常請幫傭當小孩的保姆,若遇到比較脫線的孩子,甚至還請了三位隨身保母,如此驚奇的事情每天都在衝擊我的價值觀。」
「此外,當地華人十分富有,喜愛巴洛克風格的豪宅,且有些家庭請的家傭甚至多達八位,有次我與華人媽媽聊到為何請那麼多幫傭?她笑說:『我們的幫傭與我們關係密切,有時他們的朋友遇到困難時,急需一份工作,就會來到我們家任職,就這樣透過轉介,一個一個就待下來了,由於費用我們負擔得起,就欣然接受他們,不知不覺就高達八位幫手了呢。』」
彥鋒更利用服役完的時間,一個人踏入東南亞的懷抱,曾走訪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國家,為他與東南亞初次邂逅畫上一個精彩的逗點,在回國後,擁有豐富東南亞經驗的他就到望見書間工作,並透過他所經歷與學習的養份在望見一展長才。
圖為參加者與老師相互交流學習。(圖董哲遠拍攝)
訪談完後,我們利用訪談得來的資料製作「同理心地圖」與「人物誌」。在同理心地圖中,我們將訪談得知的資料分類為受訪者的想法與感受、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說和做了什麼,再利用歸納法一一分解資料,接著我們畫出人物誌,描繪出一個具體的人物。
圖為參加者同理心地圖的成果。(圖為石亦瑄提供)
圖為人物誌繪製成果。(董哲遠拍攝)
根據顧客用途理論,我們利用同理心地圖與人物誌歸納出設計觀點與HMW,並為東南亞街區設計一個簡單的藍圖,以想擁有特別文化體驗的年輕族群為客群,分析他們的需求是因為想要被看見、被認同,並設計出其此藍圖的功能面、社會面與情感面。
在功能面上,我們認為可以為後站繪製地圖手冊與APP,並將僅有單一外語看板的店家做改善;在社會面上,我們認為後站的特點是充斥著新奇、便宜與特別,並希望能添上抽獎、打折、熱門打卡點等社會面;在情感面上,我們希望利用後站那大型的停車場辦理節慶、音樂會等吸睛的活動、以及透過NGO辦理深度文化工作坊、語言體驗、一日店長等活動,刺激人們渴望認識東南亞的心;最後我們利用積木,將充滿各種巧思的藍圖具象化成一個小型互動機器人,期待設置在後站出口,當人們走過時,投下硬幣便能讓機器人推薦給旅人適合他的商店,並給予特定優惠、打折,機器人便成為台灣人與東南亞的一道橋樑、一位紅娘,串起兩方文化與愛的交流。
圖為參加者繪製的HMW圖以及製作的機器人模型。(Neo Lu提供)
另一組的構想也十分有趣,他們鎖定的目標對象是想參加文化相關活動、而平常卻僅因工作才會經過後站的人。由於這些人急於累積文化資本,因此這組提的方案的功能面上為活化後站空間,促進不同國家交流;社會面為改造文化空間,滿足所有使用者需求;情感面則是促使不同國家的人們連結更緊密,他們將市集分成兩部份,市集的部分為每週末開市,隨機的店家任其擺設,但限制『以物易物』為交易媒介,藉以促進文化交流,另一部份則是架設付費式的東南亞電影,透過強大的影像傳遞東南亞之美。
圖為參加者繪製與製作的HMW圖以及東南亞市集。(董哲遠拍攝)
這場別出心裁的「東南亞街區設計工作坊」,透過實地走訪、訪談、同理心地圖、人物誌、設計觀點、HMW等方式,協助學員們建構並設計出各自心目中後站商圈開有的風貌,期待能找到特別的行銷與傳遞方式,讓東南亞文化被更多人看見,而第二場次的桃園後站東南亞街區設計工作坊即將緊接於8/26登場,如果您願意,歡迎讓我們一起碰撞創意與活力,構思出更特別的傳播方式,將東南亞文化與桃園後站風貌送人台灣民眾的眼球。
8月26日場次「東南亞街區設計工作坊」的臉書活動頁面(內有報名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1423903327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