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王筱珺
照片提供/黃燕妮
來自印尼蘇門達臘島北部棉蘭市(Kota Medan)的黃燕妮,家鄉附近的多巴湖(Danau Toba)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也是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從小,燕妮就經常會和家人一起去湖邊散步、玩耍,多巴湖成了她成長中的重要回憶,這位在多巴湖畔長大的女性非常勇敢,年紀輕輕就漂洋過海來台,追尋她想要的人生,宜蘭,成為她第二個家。
成為新住民的燕妮心裡一直有個夢,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台灣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店,讓更多人認識印尼。
景色優美的多巴湖(Danau Toba)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也是燕妮的故鄉所在。(維基百科創用CC 2.0授權,照片原始出處)
回想起19年前與先生愛的相遇,是在印尼透過友人介紹後,倆人隨即擦出愛的火花,當時燕妮不會中文,先生也不懂印尼文,然而愛情跨越了語言的障礙,勇敢的燕妮不顧媽媽的反對,決定跟隨先生回到台灣。
剛來到台灣時,燕妮覺得自己好像到了一座很陌生的森林,森林裡雖然有往著其他人,但她還是覺得好孤單,沒有人會跟她說話、沒有朋友能陪她聊天,先生與家人白天都要出門工作,而她一步也不敢離開家門,深怕一走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也不知道怎麼打電話,因此每天都只能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面對空蕩蕩的房屋,那時的燕妮經常一個人在家寂寞的掉眼淚,每天最期待就是晚上老公下班回家,用比手畫腳的方式陪她說說話。
專訪燕妮當天,筆者(左)與燕妮(右)的合照。(王筱珺拍攝)
當時的燕妮很想回印尼,卻又不想讓媽媽擔心,所以決定努力堅持下去。漸漸的,透過親友介紹,燕妮去過幾家工廠上班,不久後生下了第一個寶寶,這時除了家人的關心,衛生所護理人員也到家中探視燕妮,說到這兒,燕妮語帶興奮的告訴我:「就是這個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走出晦暗的森林,終於看見溫暖的太陽了!」聽到燕妮開心的語氣,我的心也暖和了起來。
同時,燕妮的中文能力也進步很多,可以和護理人員開心的聊天,甚至陪同護理人員到其他新住民家庭探視、協助翻譯,藉此燕妮認識很多同鄉朋友。燕妮也和我分享許多像她剛來台灣的新住民都沒有生產經驗,加上熟悉的親友都不在身邊,缺乏社會網絡支持,心裡總會有很多的擔心與害怕。聽到這,我心中湧出滿滿的不捨。
個性開朗的燕妮(右)習慣台灣的生活後,時常主動去關心其他的在地新住民姊妹。(黃燕妮提供)
除了溝通,剛來台灣的燕妮很想念印尼、想用家鄉菜撫慰思鄉之情,然而住家附近卻找不到她熟悉的印尼店,於是燕妮決定自己動手做一些簡單、美味的家鄉菜,即便有些印尼食材在台灣買不到,巧手的燕妮會善用台灣當地食材做出美味的家鄉菜,嚐下一口,就如同回到印尼般似的。
燕妮除了用家鄉味療癒自己外,大方的她也很喜歡呼朋引伴一起分享,由於燕妮的手藝常讓朋友們讚不絕口,一直問燕妮有沒有在賣印尼菜,朋友的鼓勵使燕妮萌生開店念頭,為此她跑到住家附近的牛肉麵店去工作,學習開店技巧、累積經驗。
然而這一場美麗的夢,卻在第二胎孩子出生時被擱置了,兩個孩子的照顧工作落在燕妮身上,加上當時經濟不景氣,先生工作受到影響,日子不好過,燕妮不敢再想著開店,而是去加工廠、冷凍工廠工作,如今回想起過去,燕妮語帶辛酸的說:「那時候真的很辛苦。」
中文流利的燕妮,時常擔任打電話關心新住民姊妹的電訪志工。(黃燕妮提供)
除了經濟困境外,燕妮也分享她觀察到這幾年台灣對於新住民態度的改變 -- 以前台灣社會對新住民並不友善,根據當時法律規定,剛來台灣、沒有身分證的燕妮必須每半年離境一次,若要取得台灣身份證,就一定要放棄印尼公民身份。當時燕妮相當掙扎,她想成為台灣的一份子,卻也捨不得放棄印尼身份證,加上當時1998年印尼發生排華事件,讓燕妮感到很害怕、難以做選擇,不過後來在先生勸說下,最後燕妮還是去辦了台灣身份證,但心裡很不捨。
談到兩位寶貝孩子,燕妮說,她的大兒子很愛讀書,小女兒則是喜歡手作,相較於哥哥的內斂,妹妹個性活潑外向。對於教育,燕妮與多數家長一樣,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孩子們能過得比父母輕鬆,而不要像她們一樣辛苦。另一方面,燕妮一直很希望兒女能學習印尼語言與文化,但一開始家裡並沒有很支持她,有時在溝通與生活習慣會有摩擦,孩子也因此不願意學習媽媽的母語,這讓燕妮很傷心。
燕妮想起兒子剛開始去學校念書時,常常悶悶不樂,甚至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在燕妮詢問下,孩子才跟她說:因為他長得跟別人不太一樣,所以被同學取笑,這讓燕妮非常心疼與擔心,在積極的與老師溝通後,才漸漸幫助兒子找回原本開朗的樣子。
剛來台灣的燕妮,除了難以適應天氣的改變,在生活上也調適了許久,她時常會懷念在印尼用手抓飯菜吃的感覺,但公婆與先生都覺得很奇怪,小孩也會嫌棄媽媽的行為,因此燕妮經常等家人用完餐後,自己才偷偷躲在廚房用手吃飯,後來覺得總是要這樣偷偷摸摸的太累了,於是就跟著家人一起用筷子吃飯。
不過隨著社會觀念改變,漸漸的孩子長大後,知道媽媽喜歡用手抓飯菜吃不是因為偷懶或不衛生,而是因為那是另一種文化、更是媽媽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因此現在兩個孩子也會跟燕妮說:「媽媽,我們一起用手吃飯吧!」聽到孩子這樣講,燕妮的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
燕妮(右二)與女兒(左一)一起去木柵動物園出遊的照片。(黃燕妮提供)
一路走來,燕妮覺得會發生文化衝突都是因為不夠認識彼此,若大家願意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去認識、尊重與欣賞不同的文化,文化差異就不會是衝突,反而能激出美麗的花火,使這社會變得多彩又美好。燕妮覺得比起其他姊妹,自己很幸運,雖然剛來台灣也過得很辛苦,但後來認識了很多很棒的台灣人,讓她的生活變得很不一樣、變得更勇敢,現在她會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其他姊妹們。
台灣一直以來廣納來自各國的人民,是個充滿多元文化的國家,豐富台灣日常、人文景色。除了想開一間東南亞店,燕妮希望可以透過不同方式讓更多人認識東南亞文化,這位充滿勇氣與活力的印尼女性,決定與身邊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宜蘭新住民姊妹一起舉辦一場屬於她們的東南亞市集,讓大家能更認識宜蘭在地新住民與她們的文化。
市集將於2017年9月23日辦在宜蘭冬山火車站下廣場,當天不僅能吃到她們手作南洋料理,還有一系列精彩的演出,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這群可愛的宜蘭新住民姊妹!
燕妮(右)與許多新移民姊妹感情甚篤。(黃燕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