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妍緹
照片提供/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 青年創新實踐計畫
上週六(05/06),我參加了一場演講-「新南向踏上旅程,台灣的東南亞移工與新住民」,講者為One-Forty共同創辦人陳凱翔與賽珍珠基金會執行長張美茹,一起對談所屬組織的運作,以及東南亞移工、新移民在台灣工作、生活的面貌,那麼這些異鄉朋友們,在台灣社會由於語言文化的差異,而遇到什麼困難?此外One-Forty和賽珍珠基金會,分別從哪些面向來幫助移民移工呢?沒聽到精采演講的讀者,沒關係,就由我來為大家帶來最貼近現場的報導。
首先,陳凱翔創辦人來為我們介紹One-Forty,在組織的成立之初(2015年),凱翔坐在台北車站的大廳,旁邊都是放假的印尼人,他想要跟他們接觸、聽聽他們的故事,卻不知道怎麼開始,最終終於鼓起勇氣,與印尼移工攀談,才慢慢的認識各式各樣的移民工,跟他們當朋友,當然在與移工攀談的過程中,也常常遇到較怕生的移工,也有人怕他們這些台灣人是要來騙他們,可是經過One-Forty團隊鍥而不捨的與他們一再的溝通,組織才達到現在的規模。
商學院畢業的陳凱翔,憑著一股熱情與同伴在2015年創立移工交流組織「One-Forty」。(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 青年創新實踐計畫提供)
One-Forty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不僅提供一個平台讓台灣人可更認識移民工,亦開設課程教導移工中文、商學知識等,讓他們可以更適應台灣文化,且擁有商學知識,可以幫助移工在未來返鄉時開店做生意,凱翔開心的說,的確有移工上了課之後,返鄉開了間炸雞店,此外由於課程都在台北,為了因應各地移工需求,他們也將教學影片放上網路,讓影響更為深遠。
陳凱翔創辦的One-Forty開設課程教導移工商學知識等,幫助他們未來返鄉時開店做生意。(李妍緹拍攝)
而另一個專門服務新移民及新二代的賽珍珠基金會,已在台灣耕耘許久,以往基金會是照顧在台的亞美混血兒,之後由於時代變遷,新移民的數量在近20年間大幅增長,因此基金會延續之前跨國婚姻家庭服務經驗,目前以關懷新移民家庭為主,並以弱勢新移民家庭服務與培力來幫助新移民,也會積極倡議新移民相關議題,並提供政策意見。
張美茹執行長從台灣文化與東南亞文化談起,他提到越南的傳統服飾「長衫」是受漢文化影響,而印尼文的「謝謝(Terima Kasih)」其實又和台灣某一原住民族的謝謝的發音是相同的,可知其實我們與東南亞在文化、語言上其實是有關連性。此外,在臺之柬埔寨新移民人數較少,乃因柬埔寨新移民辦理結婚登記與居留證所需之原屬國官方文件認定問題,故無法順利辦理居留證,而影響其在臺生活相關權益。
賽珍珠基金會執行長張美茹,致力為台北地區的新移民家庭服務多年。(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 青年創新實踐計畫提供)
賽珍珠基金會也致力於新移民子女的培力,有時因社會觀感,新移民子女較少透露自己的家庭狀況,不敢自信的說出自己的家庭關係,故執行長提到一個狀況:很多老師都以為自己班上沒有新移民子女,但其實是有的,只是有些孩子不好意思講出來而已。此外,亦有許多新二代小孩在年幼時被送回國外的家鄉,讓東南亞的外公外婆照顧其生活,但這些孩子接著返回台灣就學時,常常在課業上遇到十分大的挫折,進而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遇到這樣的情況,學校會申請通譯到校伴學,賽珍珠基金會承辦臺北市民政局的通譯服務,會媒合通譯到校協助,陪同孩子銜接學校教育。
張美茹帶領現場聽眾以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四種語言來唸「早安」及「你好嗎?」(李妍緹拍攝)
過往因婚姻仲介的關係,許多跨國婚姻並沒有情感的基礎,故在婚姻的維持、小孩的教養、新移民在台生活等,都很容易出現問題,所幸現今「婚姻不能被仲介」的政策實施後,減少了過往產生的問題,近期賽珍珠基金會積極培養新移民的理財觀念,開設一系列「新移民媽媽的幸福帳本」課程,教她們記帳、分析、並為自己累績資產。。
最後在Q&A的時候,聽眾都很踴躍的發問,並常常舉身旁的移民、移工為例,有的人詢問如何幫助移工朋友,更有許多人留下來與講師們交流,我感受到現場熱烈的氣氛,不禁思考,現今政府喊出「新南向政策」的同時,是否也該回頭看看跟我們最接近的東南亞移民、移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