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圖說:三位定居於花蓮的男性新住民,從左到右分別是原籍日本的前田健雄、原籍泰國的黃金榜、以及原籍印度的李寶藝。(「當代洄瀾」小組提供)
撰文/Asuka Lee
圖片提供/「當代洄瀾」小組
日豐磚仔廠,是花東地區最後一座出產磚頭的磚窯廠,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當地除了出產棒球選手之外,也源源不絕為花東地區提供各項建設需要的磚塊。
黃金榜,來自泰、寮邊界地區湄公河畔的道地泰國人,然而他人生的大半輩子卻不是在泰國渡過,而是漂泊於菲律賓、印尼、台灣等地,不斷的用假名假身份出國當移工,前後超過三十年。
這樣一個漂泊了大半輩子的人,最後卻在花蓮定居下來了,而且還娶了當地原住民當太太,日豐磚窯廠的大小老闆都很喜歡他,讓他在廠裡工作,還幫他取了中文名字「黃金榜」。為什麼走過那麼多地方,卻選擇在花蓮留下來呢?「這裡跟我的故鄉感覺很像啊!然後我的老婆、老闆、朋友都在這裡,他們都對我很好的!」阿榜中文已經講的不錯,常常句子講完就自己放聲大笑,個性非常的爽朗。
然而,雖然他換過許多假名、甚至現在有了正式中文名字,我還是忍不住問阿榜:「請問你真正的泰文名字是什麼?」彷彿很久沒人問他這個問題似的,他想了一下,跟我拿了紙筆,在紙上寫了幾個泰文字。
「Nathapon,這就是我的名字。」阿榜笑了笑,拿出菸到外面去抽,天色漸漸暗了,剛下班的他準備騎車回家,老婆會在家中準備好晚餐等他。
花蓮台東,台灣居民習慣稱之為「後山地區」,這邊由於長期交通不便、導致經濟發展落後,然而,當地獨特的好山好水好風景,卻吸引了一群不喜歡都市生活的外籍新住民來此定居,就像阿榜一樣,他們默默的在後山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當天開車帶我來找阿榜的,是一名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大四學生張慈靜,她與其他四位同學組成一個叫「當代洄瀾」的小組,而這個小組的畢業製作主題,就是九位居住於花蓮地區的亞洲男性新住民的故事。
漂泊了三十多年的泰國人黃金榜(左),最後選擇在花蓮光復鄉定居,他正接受東華學生張慈靜(右)的訪問。(「當代洄瀾」小組提供)
在我的追問下,阿榜才寫出他真正的泰文名字「Nathapon」。(Asuka Lee拍攝)
從陌生到產生歸屬感 -- 五位東華學生畢業前送給花蓮的禮物
「當代洄瀾」小組由林雨儂、謝宜蓉、張慈靜、萬庭軒、林仰民五位台灣學生組成,她們共同的特色就是從外縣市來花蓮求學、或是身為當地人卻曾經去外縣市漂泊,最後紛紛在花蓮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林雨儂回憶,當年她跟媽媽第一次來到花蓮東華大學面試時,曾經被路邊的牛隻嚇到,決定就讀東華之後,她脫離熟悉的台北舒適圈及交友圈,必須在花蓮想辦法獨立生活,並適應鄉下環境。她記憶中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是有一次跟朋友一起騎車到花蓮中部的石梯坪看海,回程時天都黑了,兩人騎在漆黑的山路上,原本感到害怕、危險,結果一抬頭卻看見灑滿整個天空的星星,於是心情便安定了下來,原來,這就是花蓮大自然給她的力量。
謝宜蓉則來自溫暖的府城台南,一開始沒辦法適應花蓮冬天又濕又冷的天氣,生病時也曾因為無法在熟悉的診所看病而感到焦慮,「但即使花蓮對我來說是異鄉,也不全然是不好的」,她被花蓮的大海吸引,參加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許多活動,甚至受訓成為專業的海上解說員,當有人問她是哪裡人的時候,此刻的她有點答不出來,因為台南跟花蓮,兩地都有著她深厚的感情。
萬庭軒的高中生涯在繁華的桃園渡過,雖然曾經住過大城市,但畢業前夕,花蓮的寧靜與夏季連綿不斷的雨。反而讓他難忘了起來。此外他笑說,交通不便的環境逼出了他的潛能,考汽車、機車駕照都很快就通過,也讓家人嚇了一跳。擁有交通工具後,他更加積極的外出四處看風景、拍照,希望在這個待了四年的地方留下更多美好回憶。
父親是約旦人、母親是布農族原住民的林仰民,擁有一張外國人臉孔,他回憶自己是在燈紅酒綠的台北市林森北路長大,從小到大都是聽著都市的聲音,像是汽車引擎聲、機車喇叭聲、超商門鈴聲、冷氣機轟隆轟隆聲……等,但來到花蓮求學後,他聽到了從未聽見的大自然聲音 -- 盤旋空中的老鷹叫聲、夏季夜晚的昆蟲鳴叫聲、海浪拍打岸邊的浪花聲……這些跟都市截然不同的聲音,讓他覺得「被花蓮的土黏住了」。
五人當中唯一身為花蓮在地人的張慈靜,則是有另一段特別的經驗:曾經,她覺得花蓮是一個枯燥乏味、毫無發展的鄉下地方,因此在考大學時拼命想考到外地的學校、想趕快去體驗繁華的都市生活;然而,她在台中念了一年大學後,感到適應不良,於是休學跑到台北的重考班待了一年,每當在外地碰到難過的事時,她就想起花蓮七星潭的海,「原來花蓮的孩子都離不開海,而且海就在離家很近的地方」,於是她重考考上東華大學,一圓回故鄉念書的願望。
於是,彷彿一股冥冥中的力量把這五個人湊在一起,最後五人在2015年9月組成了「當代洄瀾」小組,由於大家都有上述共同的經歷,因此在選擇畢業製作主題時,他們想到了另外一群跟他們有類似經驗的族群,那就是原本來自國外、卻因緣際會到花蓮定居、進而產生情感的外籍新住民。
組成「當代洄瀾」小組的五位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的學生,從左到右分別是:林雨儂、林仰民、張慈靜、萬庭軒、謝宜蓉。(「當代洄瀾」小組提供)
「當代洄瀾」小組的五位學生,在大學四年逐漸對花蓮產生特別的感情,進而想要書寫另一群居住於花蓮的異鄉人故事。(「當代洄瀾」小組提供)
訪問異鄉人的過程中……從受訪者身上找到自己的投影
選定以新住民當主題後,五人與當時的指導老師秦嘉嫄討論,決定排除歐美籍人士,縮小範圍以鄰近的亞洲人士為主;此外,由於台灣社會有一種獨特的現象,就是女性新住民遠遠多於男性好幾十倍,甚至許多人講到外籍配偶就直接連結到「外籍新娘」,各地新住民協會、團體成員也幾乎以女性為主,顯得男性新住民好像很弱勢似的,於是五人決定做大膽的嘗試 -- 既然沒什麼人關心男性新住民,那我們就來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吧!
決定要針對「亞洲籍」、「已婚」、「男性」的新住民來書寫後,五個人在尋找受訪對象時就碰到困難 -- 因為就連當地的新住民團體,也不太曉得要去哪裡找男性新住民。這條管道行不通的情況下,五人開始借助網路的力量,透過臉書在「我是花蓮人」等網路社團貼文,先介紹她們的畢業製作主題,再詢問網友是否認識符合條件的男性新住民?
所幸,網友們給的回饋很大,許多人熱心介紹鄰近的男性新住民給她們認識,甚至有老婆來「出賣」自己老公說:「我先生就是符合妳們條件的人!」於是在眾多網友的鼎力相助下, 當代洄瀾小組初步鎖定了20位受訪者。
然而實際進行約訪後,這20位男性新住民有的生性低調、有的不想曝光遭打擾,便一位一位婉拒訪問,最後在千辛萬苦之下,小組成功訪問到其中9位,雖然成功率不到一半,但大家直呼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
「當代洄瀾」小組能成功找到印度新住民李寶藝(中),是因為他的台灣老婆李宣佳(左)在臉書社團看到五位學生的貼文,便熱心聯絡她們來訪問李寶藝。(「當代洄瀾」小組提供)
「其實我訪問這些新住民的時候相當緊張,深怕他們會說出不喜歡花蓮之類的話,但訪問之後發現我想太多了,因為他們每個人對花蓮的感情都比我還深!」張慈靜笑著說出她去採訪前的內心話,而隨著訪問逐漸進行,她們慢慢發現這九位來自不同國家的新住民,彷彿為她們敲開了一扇世界之窗。
「像是在花蓮市開『伊萬里』民宿的前田健雄先生,來自日本九州,由於他的故鄉地名叫『伊萬里』,所以就把故鄉的名字拿來當作自己民宿的名字。」
「泰國的黃金榜先生,前半輩子三十多年是在印尼、菲律賓、台灣等地不斷漂泊討生活,結果最後卻在花蓮光復鄉找到他的另一半,現在他進入花東最後一座磚窯廠工作,為這個老產業注入新活力。」
「來自印度的李寶藝先生,他跟太太李宣佳的戀愛故事非常傳奇 -- 他們是透過網路交友軟體 WeChat 認識的網友,後來李寶藝前往新加坡工作,李宣佳就飛去找他約會,經過馬拉松式的長期遠距離戀愛後,最終他們修成正果,在印度結婚,最後搬到花蓮定居。」
「還有來自巴基斯坦的沙德亞漢先生,他雖然在花蓮開店,但其他家人住在台中,因此他放假時最喜歡騎機車回台中,一路騎一路欣賞風景,就這樣騎過半個台灣,十分愜意!」
「當然,最有名的還是流亡圖博人龍珠慈仁先生,他當年搏命翻山越嶺,從中共的高壓統治中逃亡到印度,結果在那邊邂逅一位台灣女導演,於是兩人決定結婚搬來花蓮居住。」
五位學生在跟我談話的此刻,對於各個訪問過的新住民故事已經如數家珍,然而,這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到的事,她們也坦承由於眾人的採訪功力淺薄,一開始訪問常常會抓不到重點,平均每位受訪者要被她們前後訪問過兩、三次,才能寫出一篇完整的故事。
來自日本九州的前田健雄,由於故鄉地名叫「伊萬里」,他便把這名字拿來當作自己開的民宿名稱。(「當代洄瀾」小組提供)
巴基斯坦新住民沙德亞漢(中),在花蓮市開的「瑪丁娜印度小館」是知名人氣餐廳,而他另一項興趣是喜歡收藏及改造機車。(「當代洄瀾」小組提供)
集結故事編成冊 畢展呈現予大眾
目前這9位男性新住民的故事都已經撰寫完畢,「當代洄瀾」小組將這9篇故事編輯成冊,製作成《異鄉人的同鄉生活》一書,這本書將會與小組的其他成果,一起展示於1月13日開幕的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畢業展,並於現場販售。
五人統計,他們的畢業製作從一開始的發想、田野調查、採訪、編輯、一直到最後的印刷,前後大概總共花了十多萬新台幣,全由五人一起分攤,並透過打工等方式賺錢支付;然而大家不約而同表示,雖然採訪、寫稿的過程很辛苦,但只要能讓花蓮的新住民故事、以及花蓮的美好讓更多人看見,這一切就值得了。
「我們希望忠實呈現,這些新住民在花蓮努力生活的樣貌。」張慈靜用短短的一段話,為《異鄉人的同鄉生活》一書、以及她們一年多的努力作結。五人盼望這場畢展只是一個開始,希望未來有更多年輕學子受到她們啟發,一代一代接力寫著屬於花蓮異鄉人的故事。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畢業展:四分之四
展出時間:2017年1月13日(五)至1月17日(二),每日早上10點到傍晚5點
展出地點:Woolloomooloo xhibit(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四段385號五樓)
「當代洄瀾」小組撰寫、製作的《異鄉人的同鄉生活》一書封面。(「當代洄瀾」小組提供)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畢業展:四分之四」主視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