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林正尉
10月26日下午3點,元智大學印尼學生會(Yuan Ze Univeristy Indonesian Student Association)在校內的「有庠廳」備妥設備、印尼食材和傳統樂器,準備演出長達400分鐘的「2016印尼文化秀」節目。
目前元智印尼學生會共有35位成員,分別來自亞齊、棉蘭、南蘇門答臘、北蘇拉威西的馬納多、爪哇島的雅加達、日惹及中部區域等地,組成幅員相當遼闊。來自棉蘭的留學生哈娜(Hanna)與艾琳達(Erlinda)熱情迎接我的到來。在印尼語教室裡,她們是我的語言教師,而我今日抱著好奇心,前往活動會場一窺學生會組織文化活動的狀況。
表演活動開場前,演出者準備化妝上場。(林正尉拍攝)
台灣民眾對印尼舞者的華麗假指甲感到好奇。(林正尉拍攝)
過去這兩個月,印尼學生從發想、籌備、尋找贊助、運作、組織到擴大連結中壢地區的中央、中原大學印尼學生會,累積出今日的可觀成果。藉由暑假返鄉期間,學生得以從家鄉攜帶食材和展示物件來台灣,由於學生來自印尼各地,因此「2016印尼文化秀」現場可看到南蘇門答臘楠榜地區(Lampung)的傳統服飾,以及巴布亞、巴里島、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小巽他群島的傳統竹器,十分琳瑯滿目。
印尼學生從家鄉攜帶各式食品,讓來觀看表演的觀眾享用。(林正尉拍攝)
印尼學生從家鄉攜帶各式食品,讓來觀看表演的觀眾享用。(林正尉拍攝)
演出印尼傀儡戲所使用的木偶。(林正尉拍攝)
元智印尼學生會會長、亦是該校博士生的Andrew受訪說,前兩年的印尼文化秀參與人數平均為70到80人,且都於教室舉行,今年擴大舉辦,參與人數是過去的二至三倍,並在校內正式舞台上演,展現團結的企圖十分強烈。問及組織學生會的宗旨為何?他表示:藉由社群媒體和網路動員能力,打造諮詢和協力平台,回應已在桃園求學的同儕任何關於台灣生活、法律、醫療、課程、工作的疑問,也協助尚未抵達或熟悉台灣環境的新生及早適應異鄉,甚至學生會還會親自到機場迎接新生,展現人情味,此外透過舉辦這類文化秀、國際日等活動,更能促進海外印尼學生的向心力。
Andrew認為,即便目前台灣已有不少印尼移工,然而相對於工作繁重的移工,留學生更有舉辦活動的能量與時間。「舉辦文化秀的核心意義,是希望傳達給台灣人多元、豐富、有活力的印尼文化,協助雙方更深入理解。」他也期待台灣年輕學生能開始喜歡印尼、或對印尼感到好奇,「此外,由於印尼是龐大的島嶼國家,留學生背景又如此歧異,對我們來說也是跟同儕相互學習的好機會。」
晚上七點活動開演,「有庠廳」湧進大量國際學生和各國學生會成員。中原大學二十餘位印尼學生開場齊唱”Tanah Airku“(我的母國);接著中央大學五位印尼女學生跳起北蘇門答臘的”Tortor Dance“。有趣的是,文化秀的整體呈現是由元智大學印尼學生演出的蘇門答臘民間故事“Malin Kudang“為起點,同時藉由故事演進過程,不時摻入各校印尼學生提供的舞蹈、戲劇、印尼語教學等活動。換言之,觀眾除了觀看Malin在漁村的成長歷程之外,舞台也化作他的上課教室,觀眾得以一起學印尼語;抑或跟著踏上海外冒險的生活,隨著他一同漂流到蘇拉威西,目睹另一批學生的傳統舞蹈,最後在蘇門答臘有所良緣,觀眾也一起聆聽喜宴上的傳統音樂,這些展演活動,藉由各校學生的巧思和齊力參與,達成活潑的文化傳遞效果。
活動開演,中原大學二十餘位印尼學生開場齊唱”Tanah Airku“(我的母國)。(林正尉拍攝)
中央大學五位印尼女學生跳起北蘇門答臘的”Tortor Dance”。(林正尉拍攝)
印尼學生在台上教觀眾講基本的印尼會話用語。(林正尉拍攝)
除了印尼學生跨校合作外,2016印尼文化季也邀請台灣學生吟唱傳統印尼歌曲”Bengawan Solo“,也號召各國留學生穿著民族服飾同台參演Malin的故事,並透過印尼竹樂奏出台灣名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盡在呼應活動宗旨 “Unity in Diversity”(Bhinnneka tunggal ika) 的意義。
印尼學生以傳統樂器演奏印尼音樂。(林正尉拍攝)
活動完美落幕,大家相約明年再見。(林正尉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