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圖說:新竹市社造人才培育課程的兩位講者洪嘉莉(左)與官安妮(右)合影。(范光典)
撰文、攝影/實習記者范光典
新竹市社造中心於9月8日舉行社造人才培育課程,地點在新竹市舊城再生基地,主題是「新住民公共參與/新住民文化形塑社區特色」,講者官安妮為目前在台中市關注東南亞領域的團體「1095,」其中一員。
首先她以台中火車站後方的第一廣場作為例子,從原本繁華的面貌逐漸衰退,再蛻變為許多移工的聚集地,而今年七月正式掛牌成為「東協廣場*」。儘管仍然有些爭議待觀察,但這一政策也讓昔日台灣人的一廣成為今日象徵多元的地方。
(*詳見報導者:台中一廣將變成誰的東協廣場?)
「1095,」團隊至今做了許多調查,也寫計畫邀請國際的藝術家進駐,執行為期四個月的藝術駐點計劃。「藝術並沒有辦法幫助他們,但卻能幫助他們發聲」。她們也與東南亞閱讀大聯盟合作,成立行動書攤,仿效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的模式,讓想要閱讀的人能夠以借出的方式取得。
在經濟面向,他們是台灣不可或缺的夥伴(抑或稱為被剝削者?),然而在非經濟領域,我們卻長期忽略他們。最基本的地方參與邀請,是邁向非經濟領域合作的第一步。
新竹市舉辦社造人才培力課程,請到深耕台中新住民議題的團體「1095,」成員官安妮做分享。(范光典拍攝)
新竹在地刊物《風起upspring》林昱君同學提問:「如何讓新住民們自己發聲、報導?」官安妮表示,在屏東縣的好好婦女協會以行之有年,他們會發行多國語言的刊物,協會的組成也規定必須有過半數的新住民組成;另一個例子是南洋姐妹會,她們也是相當成熟的組織。「記者,就是紀錄發生的過去的人」,既然如此,只要有相當的訓練,人人都可以是記錄下自己周遭一切的記者。
會後,問到為何會來跑到這麼遠的新竹分享,官安妮說,這次應邀到新竹演講是因為覺得「準備好了」,在這兩年間她們在台中慢慢地有些心得,包括如何與公部門溝通、與社區居民「生活」、計畫田野調查、資源盤點等。
她說很多的人在接觸這些弱勢的人或社區時,常常太急了,以致沒有好好地慢下來溝通、互動,便要進行「改造」。然而,找到對的人 -- 通常是那些已居住當地有段時間的新住民媽媽來共同參與,才是面對這個議題最佳的方式。
另外,我詢問為何有以「新住民參與」為主題的課程?負責人王志文說,「參與式預算」是相當熱門的話題,之所以會以此為題,也是希望讓社區負責人們重視新住民。參與式預算是必須包容多元聲音,他表示「不能因為她們是少數就忽略」,因此希望各社區也能打開參與的大門,讓一同住在社區的新住民們有表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