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照片提供/Tan Tsin(FB & IG 粉專「細說東南亞」版主)
根據勞動部2025年最新統計,印尼移工的數量已突破30萬人。隨著這些移工來到臺灣,他們把自己的信仰與文化融入當地的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開齋節。無論是車站、清真寺,還是印尼餐廳,經過這些地方都能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
每年開齋節前夕,許多印尼餐廳和小吃店會忙著準備傳統的節慶餐點和美食,讓移民工能夠透過這些活動,紓解他們對家鄉的思念。在異鄉的土地上,他們可以與同鄉一起共享節日的快樂,暫時緩解對故鄉的思念;同時,這也讓臺灣人有機會一起體驗這個特別的節日文化,進一步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此外筆者甚至觀察到,印尼人竟然在開齋節也有一項發「開齋節紅包」的傳統,很有可能是受到華人農曆新年送紅包的文化的影響。
根據熟識的印尼穆斯林朋友分享,開齋節前夕,他們習慣前往銀行兌換小面額的新鈔,因為有些人認為換新鈔象徵著純潔而神聖的開始,與開齋節本身作為回歸純潔的一天的含義相符。並購買印有開齋節應景圖案的「開齋紅包」,至於外袋的顏色並未特別限定顏色。

這是筆者在臺灣的購物網站買的印尼「開齋節紅包」,此外現在在網路上也會有印尼人分享他們做的開齋節紅包袋開放給大家免費列印使用。Angpao Lebaran這個單字如果從字面上直翻的意思是「開齋節紅包」,”Angpao”是印尼華人中對紅包的稱呼,”Lebaran”意思是開齋節。(筆者提供)
朋友提到,如果是發給小孩的開齋紅包,通常外袋的顏色較為鮮豔且多變,甚至會印上一些可愛的卡通角色;而贈送給家人或長輩的開齋紅包,設計則會更為素雅,這時就會選擇綠色的外袋,因為綠色是伊斯蘭教的代表色,象徵著自然、和諧與平靜。
放在開齋紅包裡的金額可以依照個人經濟狀況而異,通常他們在信封裡會放入Rp10.000、Rp20.000,甚至Rp50.000的紙鈔,大約台幣20元到100元。如果經濟條件較有限的人,則可以選擇送些糖果、巧克力或零食給孩子。開齋節期間,孩子們特別喜歡去親戚或鄰居家串門,因為每家每戶都有可能發放開齋紅包,這也成為他們節日中的重要活動之一。

在開齋節祈禱結束後,人們會到親友家拜訪,互相問候,並向他們道歉,請求原諒。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各種零食,像是巧克力,糖果,盒裝牛奶,盒裝茶等等,讓來拜訪的人可以享用,也會讓他們帶一些零食、飲料回家。(Anna Mamengko提供)

一般長輩都會給小孩發「綠色紅包」或一整包的「零食袋」,因此超市也有販售這種已裝袋的零食。(Anna Mamengko提供)
每年開齋節,親朋好友會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彼此請求原諒,這象徵著寬恕與和解,是一個重視家庭團聚,並期許來年平安如意的節日。然而,你知道在印尼的穆斯林社群中,開齋節還有一些充滿趣味且充滿象徵含意的習俗嗎?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除了發紅包,開齋節還有一樣不可或缺的傳統飲食,就是開齋米糕(Ketupat)。我身邊的幾位印尼穆斯林朋友紛紛告訴我,Ketupat對他們來說是開齋節的象徵,無論如何在開齋節的時候一定會準備Ketupat。
Ketupat的製作方式是將米放入棕櫚葉編織的粽囊裡面,潔白的米象徵良知、原諒與純潔,而經緯交織的葉片則象徵過去的犯下的錯誤,因此在開齋節前夕,傳統市場常見販售由椰子樹的嫩葉編織而成的粽囊,民眾可以買回家填入白米,然後蒸熟後分送給親朋好友,其外觀跟製作方式都很類似華人的粽子。

筆者在高雄的一家印尼餐廳所拍,開齋米糕的最主要的食材就是白米。(筆者提供)
幾年前曾受邀到一位印尼語老師的家裡品嚐ketupat,如果要我形容它的口感,對我來說就像介於年糕與飯糰之間。因為這些開齋米糕裡面通常不會包進肉類或其他配料,所以印尼老師還特地煮了一鍋仁當牛肉(Rendang)讓我配著ketupat一起吃,而除了仁當牛肉,也可以搭配椰奶燉雞肉( opor ayam)等口味較重的食物一同享用。

煮熟過後的開齋米糕。(筆者提供)

吃開齋米糕時,可以搭配像是仁當燉牛肉,椰奶燉雞肉(opor ayam)等口味較重的食物。(筆者提供)
這次開齋節前夕,因為很想念這道節慶食物,筆者特地去一家位在高雄火車站附近的印尼餐廳,他們有專門販售開齋粽,可惜當天抵達時已經賣完,只能看著那些擺在餐廳裡的空粽囊望梅止渴。
據店員分享,因為編織粽葉需要花一些時間,他們會利用營業空檔先將粽囊編好,然後等到一定數量後,再將白米填入每顆粽囊,接著水煮一鍋開齋米糕來販售,我也好奇問了價格,一顆開齋米糕的價格是臺幣50元。
熟識的印尼朋友告訴我,在印尼,一串煮熟的10顆Ketupat約售價為Rp25.000,約合台幣50元,換算下來價格差了好幾倍,他們曾感慨地說:「光是這些葉子就比白米還要貴了!」其實認真一想,也不覺得餐廳賣得貴,畢竟椰子的嫩葉在臺灣本來就不容易取得,況且採摘椰子樹上的嫩葉這項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筆者在高雄的一家印尼餐廳所拍。開齋米糕的粽囊外留下的長條葉片可以用來懸掛米糕,讓水分瀝乾,便於保存與攜帶。(筆者提供)
近年來,台灣許多縣市紛紛舉辦開齋節活動,無疑顯示出台灣是個包容且多元的社會,願意接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而開齋節作為穆斯林社群的重要節日,成為在臺移民工群體文化表達的一部分,也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和體驗這個傳統節日。這樣的活動不僅是文化交流的橋樑,也是對移民社群的尊重與認同。
然而,我們不希望這些活動僅止於表面或形式上的慶祝。若僅僅是舉辦活動、發佈幾句關懷的言辭,卻沒有深入關注移工的基本需求和勞權問題,那麼這些文化慶祝活動可能只會是短暫的象徵性行為,無法真正促進移民群體的福祉與融入。
相比於單純花費大量經費來舉辦這些活動,更應該將注意力轉向移工的勞動權益保障,並確保他們能夠在台灣社會中獲得平等與尊重。

2024年在臺中火車站曾舉辦印尼開齋節慶祝活動,現場有舉辦印尼開齋粽囊編織活動。(筆者提供)

2024年在臺中火車站曾舉辦印尼開齋節慶祝活動,現場有舉辦印尼開齋粽囊編織活動。(筆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