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由「細說東南亞」提供,IG帳號:talksea11)
文/Tan Tsin、THUY QUYNH
圖/細說東南亞
去年底,為了蒐集資料,特地造訪高雄旗山。在旗山老街,我被眼前琳瑯滿目的香蕉製品所吸引,特別是一塊比臉大的「香蕉薄餅」,吸引我的不只是這塊比臉大的香蕉薄餅,還有老闆娘的越南移民身分。




我把這個小點心帶回家與越南友人分享,當他們一拿到這塊香蕉薄餅後,其中一位來自越南南部的友人連忙問說:「這是從哪裡買來的?為什麼在臺灣會有這個?」他還告訴我,這塊香蕉薄餅跟他們南越家鄉的一款零食「Bánh tráng chuối sấy」(字面翻譯:香蕉乾米紙)是一樣的東西。

後來我告訴他們,賣「香蕉薄餅」的這位老闆娘的確來自南越的胡志明市,她將家鄉的風味結合旗山當地盛產的香蕉,為旗山老街帶來了新的風貌,展現了新移民文化在台灣飲食產業中的潛力。
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移民來到臺灣生活,她們為了糊口飯吃,不少人選擇在臺灣賣起家鄉味,除了幫助其他母國同胞透過飲食一解鄉愁之外,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我們臺灣本國人 -- 因為我們不用千里迢迢跑到另一個國家就可以品嚐當地小吃;雖然口味上難免為了迎合當地人的胃口會做些許的調整,不能稱得上百分之百道地,但,來自不同國家的新住民在台灣組成家庭,帶來家鄉的文化和美食,也讓我們的社會呈現更加多元化的風貌。
後記
後來我也把這款「香蕉薄餅」分享給我另一位來自河內的越南朋友,不過他反而跟我說:「其實我在越南從沒吃過這個呢~」見到我困惑的神情,他補充說明:「Bánh tráng chuối sấy 」的確是越南的傳統小吃沒錯,尤其在南越非常受歡迎,但他來自北越的河內,所以真的沒吃過。越南的南部跟北部相距一千多公里,飲食跟文化多少有點落差,他沒吃過南越的食物真的不奇怪。
不過當河內友人第一口嘗試「Bánh tráng chuối sấy」時,立刻感受到了香蕉的濃郁香甜和脆脆的口感,他隨即表示,這種味道很明顯帶有越南的特色,和台灣的水果乾截然不同,我也告知他這款點心的確是出自一位越南新移民之手,他馬上恍然大悟露出微笑。
這次從一份小小的香蕉煎餅就能看出南越、北越及台灣的飲食文化差異,實在是一種微妙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