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越在嘉文化棧,人情溫暖「攏抵家」

越在嘉文化棧,人情溫暖「攏抵家」

撰文、攝影/洪嘉穗
照片提供/越在嘉文化棧

位於嘉義縣民雄鄉的「越在嘉文化棧」,是由紀錄片導演阮金紅與蔡崇隆夫婦發起創辦。來自越南的阮金紅導演,本身是新住民,她透過影像紀錄許多來台的新住民婦女與移工,讓大眾看見她/他們在寶島上真實的生活挑戰,以及堅韌又柔軟的一面。

定居民雄多年的阮金紅,希望將「越在嘉文化棧」打造成多元開放的交流空間,不僅作為移工和新住民朋友的娘家,同時也讓台灣民眾有更多認識「南朋友」的機會,因此在打造空間外觀時,特別注入許多越南文化元素,像在紅磚外牆上彩繪稻米、河流、奧黛(越南國服)、斗笠……讓路過的村民知道,這裡有著不同於傳統農村的文化正在孕育,它是一個新住民姊妹及移工志工一同共築而成的「家」。

「越在嘉文化棧」的紅磚外牆上彩繪著稻米、河流、奧黛(越南國服)、斗笠……等充滿越南意像的圖案,非常吸睛。(洪嘉穗拍攝)

 

嘿,讓咱們逗陣抵「嘉」做文化交流

阮金紅在2008年來到嘉義,參與過許多文化志工活動,目前她身兼節目主持人及紀錄片導演,平日雖忙的分身乏術,但心中一直有個打造文化交流據點的想法,一方面展示自身收藏多年的越南文物,另一方面則試圖找尋「美食」與「歌舞表演」以外的文化推廣模式,同時,此地也可兼作為當地越南移工、新住民、留學生聚集聯絡感情的避風港。

經過一段時間籌備,「越在嘉文化棧」正式於2017年4月成立,當時阮金紅特別提到:「台灣這邊對越南人的分類方式,是將新移民歸為一類、移工再分為另一類,兩類族群的事務常常是分開的;但我們自己不會這樣分,我們一樣都是越南同胞、要相處在一起,文化棧剛成立時,許多越南移工經過看到牆上有越南彩繪,卻不太敢進來,因為他們以為這邊只有服務新住民姊妹。」

「其實文化棧沒有服務上的區別,因此我特別弄了一個寫著越南字『咖啡』的招牌,吸引他們進來裡面,甚至跟台灣民眾交流。」

阮金紅(左二)透過介紹越南文物,讓台灣的民眾與學生認識越南文化與歷史發展歷程。(越在嘉文化棧提供)

 

自給自足籌經費,搏感情扎根社區

起初,阮金紅對成立「越在嘉文化棧」有些擔憂,因為無論是營運據點或辦活動都需要錢,要碼去找相關經費資源、要碼得透過工作收入來補貼文化棧支出,錢的問題一直讓她感到壓力,而另一項顧慮,則是害怕在傳統農村突然出現一個異國文化據點,可能引起居民反彈。

所幸這些都多慮了,靠著金紅的好人緣與努力,社區鄰里的媽媽們不但樂於參與文化棧活動,平時散步也會晃來文化棧抬槓、順道品嘗越南咖啡。漸漸地,許多學生和感興趣的民眾接二連三登門拜訪,附近的新移民姊妹和移工也慢慢認同這裡,每當有同胞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大伙就呼朋引伴一起來這裡相互照應解決困難,這種猶如家人及朋友的關係,正是「越在嘉文化棧」存在的意義。

透過阮金紅(左一)、蔡崇隆(第二排左二)夫婦與社工師徐偉智(前排右一)的努力,越在嘉文化棧成為新住民、移工溫暖的家,也是台灣學生和居民做文化交流學習的地方。(越在嘉文化棧提供)

此外,越在嘉文化棧常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以中秋節來說,越南父母會幫孩子準備燈籠,讓小朋友在大街小巷裡提燈籠穿梭遊玩,跟台灣人習以為常的揪團烤肉大不相同,因此在2017年中秋節,阮金紅特別邀請鄰近的移工、新住民、留學生一起來文化棧烤肉,讓異鄉遊子體驗台式過節方式;同時,她也邀請村子的左鄰右舍還有學童一起製作越南燈籠,並帶著自己手做的燈籠踩街遊行,對於這項跨文化初體驗,本地民眾都非常開心,拉近了大家的情感與村落間的向心力。

有了彼此間的認識與交流後,鄰近居民也開始主動參與文化棧活動或提供協助,阮金紅笑說:「前一陣子連著好幾天,我一開門就看到地上擺了好多菜和絲瓜,我知道是居民們送來的,看到這些很開心、也很感動。」

結合多元文化的中秋節活動,邀請親子一同製作具有越南文化元素的燈籠,讓民眾更認識異國文化。(越在嘉文化棧提供)

 

打破族群及階級隔閡   未來盼提供多樣化課程

未來文化棧會繼續朝多元文化推廣的方向前進,同時也希望開設相關的學習課程,包括開給新二代學童的東南亞語言課程、開給一般民眾參加的越南歷史、文化、手工藝體驗課程、甚至是開給移工及新住民的識字班及華語課程 -- 因為阮金紅觀察到,許多移工生病時無法用中文向醫生說明自己的狀況,讓病情越來越嚴重,加上一般診所或醫院幾乎沒有提供東南亞語看診服務,因此希望透過課程,多少讓越南同胞增加一些日常對話的中文能力。

創立一年多以來,「越在嘉文化棧」不僅成為嘉義地區越南移工、新住民的根據地,也拉近了在地居民與外籍族群的距離。以「空間政治學」來說,在同一空間中若有不同勢力彼此競爭,必定造成排擠和衝突,但相對的,空間也能當作社會網絡發展的場域,進而建立彼此之間的情感與認同,「越在嘉文化棧」便扮演著本地居民與外籍族群在空間權力上的模糊邊界,讓雙方在場域內得以平等互動、甚至互助互惠,不像在工廠、工地或漁船等職業場域,不同國籍即代表主、雇階級之分,這種打破族群及階級的作法,正是其難能可貴之處。

與阮金紅合作多年的台籍社工師徐偉智談到:「雖然大家都知道新住民的存在,但台灣社會對她們的刻板印象依然沒有降低,尤其鄉下地方,負面或陌生的訊息會不斷被放大誤解、甚至影響小孩子對新住民的觀感,因此金紅花費許多心力自給自籌,建立這個據點長期扎根鄉里,是非常積極、正向的作法。」

未來文化棧會繼續朝多元文化推廣的方向前進,同時也希望開設相關學習課程,像是開給一般民眾參加的越南歷史課。(越在嘉文化棧提供)

 

「越在嘉文化棧」單位資訊

地址:嘉義縣民雄鄉福權村福權4-3號
電話:05-2269177
E-mail:[email protected]
Facebook專頁:Khuôn viên văn hoá Việt Nam 越在嘉文化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