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邁入第十九屆的2017年台北電影節,今年規劃「亞洲稜鏡」、「東南亞新勢力」等單元,希望將亞洲各國不同風格的電影帶給國人。由於這些電影呈現出各地不同的歷史文化及風土民情,因此台北電影節特別與《移人》合作,邀請東南亞各國的新住民先行觀看試片後,在不透露劇情的前提下,以最道地的觀點介紹這些電影中蘊含的文化意義,並撰寫一系列文章刊登於《移人》及其他露出媒體,盼望能帶給國人更多元的影片觀點。
本文另有印尼文翻譯,請點此觀看。
印尼文化介紹、印尼文翻譯/丁安妮(印尼新住民)
撰文/路上有汗(筆名)
2016年上映的印尼電影《來自爪哇的女人》(A Woman from Java),以一鏡到底的方式,描述一位嫁給荷蘭高官、被稱呼為「Nyai」的印尼女性,在動亂的時代裡掙扎奮鬥的故事。
我的家鄉印尼,是由分佈在南太平洋的一萬多座島嶼組成,就像台灣擁有多元的族群,不僅講華語,也有閩南話、客家話,以及原住民族語;印尼除了官方語言印尼語之外,國內數百個民族也有各自的文化與語系。
1945年以前,印尼被荷蘭殖民統治,當時印尼被叫作「荷屬東印度」,這段時期我們會稱呼嫁給白人、比較有社會地位的女性為「Nyai」,她們通常負責打理家中一切事務。
「Nyai」在電影一開始所進行的一項宗教儀式,讓我想起小時候,我母親也曾在家中舉行類似的儀式,她將「Kemenyan」(甘文煙)放進香爐裡焚燒,空氣瀰漫著香味,而她同時唸起祈禱文,藉此祈福、驅邪、甚至治病。
16世紀,葡萄牙人將「Keroncong」帶入印尼,演奏樂器包含烏克麗麗、小提琴、大提琴與長笛等,加上一名女主唱,其風格多少受到Gamelan與爪哇音樂的影響,因此在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樂團演奏「Keroncong」的情節。
此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特別的女性妝扮「Sanggul」,是印尼女生要結婚時,會在前額畫上黑色的M字圖型,並佩戴一綹由長髮梳成的圓盤狀頭飾,頭頂插上5或7把髮簪,頭部兩側加上垂掛的茉莉花串,或將花串包住頭飾,增添印尼女性的迷人風采。
《來自爪哇的女人》導演透過女主角Nyai的生活,將印尼彼此交織的文化風景,一一呈現在觀眾眼前,正如同印尼的歷史與文明一樣,很美麗卻又哀愁。
本文新住民文化講師:丁安妮
來自印尼中爪哇省,嫁來台灣15年,曾擔任四方報印尼文版編譯、印尼文老師、國立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2014年以廣播節目《幸福聯合國》獲得第50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目前仍活躍於廣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