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曾婷瑄
「怎樣的勇氣與決心,讓她們離開故鄉來到異國。在這裡,藉由複製家鄉味,找到她們的自我認同,與從未消失的希望」,書中第一張的開頭寫道,恰如其分地刻畫了臺灣新移民姊妹的人生歷程,以及陪伴她們飄洋過海在異鄉站穩腳跟的家鄉味。
由南洋台灣姊妹會出版的「餐桌上的家鄉」除了是一本介紹31道東南亞料理的食譜書,也是一本描述這群來自柬埔寨、越南、泰國、印尼、緬甸、菲律賓女性的生命史。她們的故事,如同你我一樣,都是大時代動盪的縮影;因此在品嚐舌尖滋味的同時,這本書更能引導讀者去領受料理背後的記憶源流與文化重量。
其實,「餐桌上的家鄉」計畫從2014年就推出。一開始是東南亞料理課,並透過美食與姊妹們的分享,將家鄉的故事與文化帶入臺灣,成為庶民生活的一部份。計畫獲得很棒的迴響,並吸引了出版社的注意。因此,該計畫就從五位姊妹隨興的分享片段,變成了二十五位姊妹的生命故事訪談。
執筆的胡頎在2/26燦爛時光新書分享會中,談到籌備出版書寫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故事?如何結合食物與生命故事?」她最想描述出自然真實的情感,以及小時候的記憶,好不好看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想落入格套;但這不僅難寫,也不一定能從塵封的記憶中被找出。她說,自己不是代言者,而是再認識的過程。她陪伴姊妹一起將記憶召喚回來,還原某些東西,且讓心變柔軟。她發現,過去在書上讀到的生硬的冷知識,是曾經熱騰騰地在某人的生命裡的。這一剎那,「原來我們這麼近」。
在燦爛時光書店的新書分享,參與者眾多
聲音溫婉,笑容靦腆可愛的胡頎說,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沒有時間了解新移民的人,更知道他們一點,因此,也更友善一點。書中努力呈現姊妹較不為人知深層的、文化的、自我的,以及家鄉的那一面——在「新移民」標籤下,姊妹們跟我們都一樣,是多面向、擁有著豐富文化與情感的「人」。
執筆胡頎,用兩年多的時間深入走訪姊妹生活,珍惜重新認識的過程
時報出版編輯楊佩穎也表示,在工作的過程中,她越發發現臺灣人的自私以及國籍法的荒謬。而我們週遭的許多移民工朋友,很多都是被社會忽略的。她知道若只呈現姊妹很辛苦、很傷心可憐的面貌,書很可能會賣得更好,但她不想流入刻板印象,不希望將姊妹套上「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模子。因此,這本「餐桌上的家鄉」沒有要「幫」她們說話,而是要「讓她們說自己的話」。這次編輯放手不干涉,所有呈現的文字,都是姊妹選擇要分享的。
同時來到現場的三位東南亞姊妹——來自柬埔寨的麗群,越南的金枝和菲律賓的Rose也和筆者分享她們的想法。
麗群在書中介紹帶有童年玩伴回憶的「香茅魚湯米線」。她表示,非常願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希望藉此讓更多人看見我們的食物與故事,不要再有隔閡存在。麗群最欣慰的,就是兩個國中的孩子,都對媽媽的家鄉味愛不釋口。Rose則是推薦菲律賓宿霧的Pancit Palabok,將炸豬皮、水煮蛋片、蝦子、金桔等配料鋪在燙熟的冬粉上,是生日及宴會上常出現的菜色。對她來說,有食物的地方就有家人,食物的滋味,與家庭的溫暖緊密結合。她說,菲律賓人熱情與好客,常會邀朋友來家裡作客吃好料的。以前不下廚的她,現在卻時常上網找食譜烹飪家鄉料理,「除了排遣孤寂,食物對Rose而言也寄托著對總是一同享受父親巧手的家人的思念。」
麗群與現場聽眾交流
而金枝推薦的菜色,則是一道在越南並非隨處可見的料理,只有在曾被法國殖民地區的農村婦女,才會烹調的美食——Lagu(從法文的Ragoût「燉菜」而來),但越南人用椰奶、魚露、香菜代替原本的調味,也會把麵包換成米線,完美體現兩種文化的融合。在她看來,「餐桌上的家鄉」本多功能的書:它可以是一本料理書,也可以讓人一窺東南亞的遷移史與移民脈絡,更可以讓人理解新移民的文化,以及來臺灣生活拼搏的種種面向。她希望讓讀者了解,新移民跟所有其他人都一樣,不需要特別可憐、同情,但也不要去歧視、排擠,他們想要的,只是被公平合理地對待。看到她的經歷被整理記錄,金枝很感動,因為這是她一直想分享,卻不知道怎麼去說的故事。
最後,胡頎在書寫的過程中,發現整個東南亞在近代歷史的發展中是很接近的:我們都經歷過二戰、內戰、獨裁,在嘗試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中遇到認同的問題與困難,並跌跌撞撞地走上民主之路。「只有釐清過去」,她說,「才能了解彼此的看法、誤解、旗艦、裂痕是從何而來,也才能真正的共存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