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曾婷瑄
臺灣族群歧視不曾消失 媒體改革責無旁貸
近日歧視議題浮上檯面,導火線其中之一是自稱公民記者的洪素珠在採訪過程中以歧視言論辱罵老榮民,過去侮辱中國籍新住民與中國遊客的影片更被搜出,引起民眾公憤。另一個則是「越傭會話一指通」,充滿歧視及貶低的字句,教導僱主如何「命令」、「管教」越籍移工;誇張的歧視及污名化用詞不僅遭到網友撻閥,更被砲轟是奴隸手冊。
臺灣是移民國家,在先到族群裂痕尚未消弭的同時,社會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新移民與移工?又,在未來,我們要如何才能避免歧視激化,導致對立與衝突?歧視不僅存在於法律層面 — 即所謂的「制度性歧視」;也存在於主導一般大眾價值觀的「主流媒體」中,因不斷偏頗地複製與再現、標籤與污名化而加深誤解的鴻溝。
主流媒體複製歧視 恐引發社會對立動盪
主流媒體複製社會歧視的現象已有許多國內外撰文研究,甚至有部分國家把散佈歧視的媒體定調為危害社會安全的因素之一。
2005年巴黎郊區移民背景的青年為躲避警方盤查,藏身變電所,卻不幸誤觸高壓電,導致兩名青少年身亡。事件引發移民族群不滿暴動且遭到警方強力鎮壓,長達一個月的動盪因此在全法延燒。當時總統席哈克就將「媒體歧視」視為社會動盪的原因之一,並在事件平息後邀請各電視台高層至愛麗舍宮,要求他們當面承諾改善族群媒體再現,減少帶有歧視的刻板印象。
因此,讓社會中相對弱勢的族群透過「媒體近用」擁有「話語權」,並在公共領域中不僅能消極地獲取所需資訊,更能積極參與對話、實現自我的媒體政策,是許多人權先進國家努力的目標。尤其是以多元文化著稱的加拿大與澳洲兩國,就以極高位階的法律規定公廣體系,必須真實反映並維護社會的多樣性。他山之石,可為臺灣吸收學習。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下的廣電政策
面對國內增加的外來移民與魁北克區不同的法語文化,加拿大政府早在1971年便正式確立實行多元文化政策。1985年廣電媒體的規管機關「加拿大廣播電視暨通信委員會」(Canadian Radio-televis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宣布 “A Broadcasting Policy Reflecting Canada’s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強調廣電政策必須如實反映加拿大語言及文化多樣性,不可忽略語言或文化弱勢,淪為主流文化宰制的打手。
1988年多元文化法(Multiculturalism Act)立法通過,成為該國各領域中,多元文化與機會平等的圭臬。 1999年的族群廣播政策(Ethnic Broadcasting Policy)明確規範至少要播送時數60%以上的族群節目及50%的第三語言節目可稱為族群媒體,並以法加以保障。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散落於不同法律與制度架構中,包含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人權法、平等就業法、官方語言法、平等工資法及多元文化法,都可見確保弱勢族免於歧視與宰制的設計。
加拿大有三大族群媒體集團,分別是全國性的Omni Television、魁北克法語區的CJNT-DT Montreal,以及主攻拉美南歐社群的Telelatino。其中最大的Omni Television服務的對象就包含40種語言與50個族裔文化社群。
其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多元語言與文化報告書中,特別提及“Little Mosque on the Prairie”(草地上的小清真寺),以幽默詼諧的方式描述伊斯蘭移民在加拿大遇到的囧事,播出長達五年,獲得各方好評迴響。
此為第一季第一集,2007年播出,英文發音,阿拉伯文字幕
澳洲雙元公廣機構 教育民眾多元文化
澳洲亦為傳統移民社會,面對日增的族群互動,「多元文化」一詞在1972年正式進入澳洲政治場域。現今澳洲為人欽羨的雙元公廣制度即在主流「澳洲公廣集團」(Australia Broadcasting Cooperation, ABC)之外,另成立以服務「多元文化主義」為宗旨的「特別廣播服務」(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 SBS)。
1975年,為向新移民宣傳說明醫療服務體系,兩個族群廣播電台於焉而生,即現今SBS的前身。1976年中央政府設立“Consultative Committee on Ethnic Broadcasting”,確立SBS之制度與地位。1980年集團旗下電視台正式運作。
對於SBS的成立,ABC起初因競爭者增加而持反對態度,認為在旗下增設族群電視台足以,無需另設平行的公廣架構。但1988年一份傳播與傳輸部The Department of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釋出的審查報告”Review of National Broadcasting Policy”指出SBS的族群節目的確填補了ABC的不足,並增進了多語及多元文化廣電服務,促進族群間理解。SBS的重要性因此無庸置疑,1991年政府也順勢通過SBS專屬公廣憲章”The 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 Act”。
“Go Back to Where You Came from”是SBS於2011年推出的實際節目秀,邀請六位對國內政治庇護難民議題持有強烈意見(以反對為主)的素人,從澳洲出發,體驗難民遷移路上的艱苦。這個經歷,顛覆參與者對移/難民的看法,同時將移民議題端上檯面,帶動公共辯論。
http://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95EOA1tYQ
該實境節目曾獲澳洲電視紀錄片大獎,至今共播出三季,法國公共電視台已購買模式(pattern),製作法國版
臺灣的族群歧視不只存在於法律、經濟、教育層面,更以下意識的型態存在許多民眾心中。如何消弭層出不窮的歧視言論?或許提供客觀中立、保障各方話語權,並有助於相互理解的大眾媒體,不啻為解決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