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孟佳
照片提供/紀錄桃園
2024年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於6月15日至7月7日在桃園的中壢光影電影館舉辦。已經邁入第11屆的影展,除了放映國內外傑出的紀錄片作品,還透過「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培訓活動」培育眾多在地創作人才。
本次活動從桃園的文化包容性出發,在文化雜揉、依傍彼此豐富而生的中壢一隅,透過影像記錄這座城市多元而新生的樣貌。影展注重與在地的連結,打破了影像與現實之間的隔閡,藉由眾人的雙眼創造更深刻的文化特寫,來到影展現場「可以更了解紀錄片這個媒材是如何接近和融入我們的生活,」工作人員如此介紹道。

而這樣的理念也充分體現在徵選培訓活動上,徵選培訓活動非常歡迎素人報名,提供金馬、金鐘、金穗三大影視獎項入圍甚至得獎的專業師資,並由監製講師親自陪伴學員從構思到完成作品,透過學員的鏡頭看見那些最樸實卻動人的故事。
於6月23日的放映場次,即播出了兩部由培訓學員拍攝的作品:《譯鄉人》和《桑波桑莫》。《譯鄉人》由導演彭立姸拍攝,開場便用有血有肉的移工故事作為鋪陳,引出紀錄片主角、出生於越南的通譯「胡鶯月」的故事。
彭立姸身分相當特別,是一位年輕警察,因為工作環境經常需要通譯幫忙而認識了紀錄片主角胡鶯月。針對拍攝的起心動念,彭立姸說:「外籍人士都希望得到尊重認同,我在警界工作也有這個想法,因為女警在警界算少數,希望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認同,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他與胡鶯月兩人相識近乎十年、關係友好,因為這樣的心情共鳴,所以在這次的培訓作品中,希望能透過影像把通譯這個職業介紹給大家。
本人也親自到現場看片的胡鶯月感嘆說,通譯是十分冷門的行業,需要隨時待命,若三更半夜開羈押庭,還有可能得開庭到凌晨四點,過去甚至沒有通譯費。胡鶯月表示,很感謝導演願意把這個行業辛苦的一面呈現給更多人知道。


另一部進階組作品《桑波桑莫》則聚焦在一個組成十分特別的移民家庭,主角「桑波」屬於一個較鮮為人知的族群 — 流亡到台灣的藏人,而另一位主角「桑莫」則因擔任看護工作從印尼來到台灣生活,兩人在台灣的土地上相識相戀,目前育有兩位女兒。
導演邱宗怡利用日常跟拍鏡頭,記錄移民家庭生活的脈絡及挑戰,他過去曾拍攝都市原住民,也一直都在進行紀錄片等影像創作。邱宗怡觀察著這些離開家鄉、融入異族群的人們,必須離開習慣的生活和文化、融入新身分,「因為國家邊界造成的轉換,要把自己的一生都背負著去展開新生活的這些人,我很在意。」她語氣堅定的說。
《桑波桑莫》整部片節奏流暢、剪輯也相當吸引眼球,然而邱宗怡表示,自己在播出後發現仍有許多可修正之處,她認為這部作品尚未完成,未來還會持續打磨雕琢。


本次影展將持續舉行直至7月7日,接下來仍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即將展現光彩,特別是本週六(7月6日)將播放「你哥影視社」創作的三部與移工移民相關的短片 — 《獵風景的人》、《(阮國非)》、《多過必要》,邀請觀眾朋友們復返「新高伯」方慶綿的攝影路線、重演阮國非缺席的現場模擬、以及紀錄泰國東北青年蘇塔生活的樣貌,透過這些深具意義的紀錄片作品,體會更多來自這塊土地的故事。